算力兇猛 正在成為一種高需求的熱門資源
算力是什么?有人說它是設備的計算能力,決定著打開程序的速度;也有人說,它是未來“城市大腦”的核心,影響著城市公共服務的質量;還有人說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制約著經濟運行的效率。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則明確,在智慧時代,算力就是核心生產力。
隨著三季度各項經濟數據的發布,你會發現算力雖然看不見,但在生產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它助力在線教育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成為了前三季度教育領域最密集的資本投向標的;它支撐了雙11各家電商對超1500萬種商品進行了促銷售賣,經受了58.3萬筆/秒的訂單的蜂涌,成交總額超過7000億元……
算力缺口
那么,算力夠用么?
答案顯然是NO。“用于AI測試的全球的算力需求每3.5個月就會翻一倍,遠遠超過了當前算力的增長速度。”工信部下屬機構賽迪智庫發布的《先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國內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比已經超過30%,未來算力缺口巨大。
僅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國際咨詢機構IDC在《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中指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投資規模約為25億美元,其中66%的投資是算力投資;而到2022年,該領域的算力投資占比仍將保持在50%左右,總額度將超過50億美元。
算力正在成為一種高需求的熱門資源。
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紀念中國超級計算事業發展四十年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成立十周年”活動上,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先后在天津、長沙、廣州等地建成6家國家級超算中心,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新華社記者 毛振華 攝
11月13日,中國政府采購網公布了一則金額為1.3461億元的中標公告,項目名稱是“灣區數字經濟算力中心計算集群采購項目 ”,采購方是鵬城實驗室。據了解,鵬城實驗室是廣東省啟動的首批四家實驗室之一。2018年3月落戶深圳,重點研究“未來區域網絡”項目。隨著該項目中標公告的公布,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對算力的布局逐漸浮出水面。
距離深圳1400公里之外的上海,對算力同樣渴求。13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其中在大力發展數字貿易中,明確要求“推動超大開放算力平臺在浦東新區落戶”。
濟南則更為激進。10月19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在召開“打造中國算谷”新聞發布會,提出了《中國算谷發展規劃》 。根據規劃,“中國算谷”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打造成全球算力產業新高地。到2030年,數字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汲佩德透露,目前,“中國算谷”科技園整體規劃設計方案已完成編制,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
即使是廊坊,也利用區位優勢將算力布局提上了日程。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在2020數字經濟大上表示,廊坊未來將定位北方的算力中心。他介紹,目前,廊坊市已建成潤澤國際信息港等4個大型數據中心,運營機架數量超過6萬架。
數字經濟“鐵三角”
為什么城市會如此側重對算力的布局?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多位專家表示,其主要原因在于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鐵三角”。大數據為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提供了足夠多的樣本,來自云端的高性能算力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算力基礎。這種“鐵三角”關系,成為城市構建區域和產業雙重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構建了賦能傳統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6月27日,上海啟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范應用,安全員在上海市嘉定區路上進行駕駛。主駕駛座上的安全員在車輛行駛時兩手放在方向盤旁,前排座椅背后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行人、車輛等周邊路況。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城市的答案則顯得更為具象,在上海,隨著兩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舉辦,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來自上海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截至到今年10月,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已經突破1100家,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約1477億元,而同年上海GDP為38155.32億元,占比接近4%。業內普遍認為,算力、算法和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要素。此次上海對算力進行規劃布局,與此前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將形成聯動。
在成都,總投資規模為25億元的超算中心已經在今年9月投運,第一期主機系統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億次,相當于350萬臺8核的普通家用電腦。這個超級算力中心,被當地賦予了多重“期望”——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戰略支撐項目,成都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隨著11月《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的出臺,它又成為支持成都“搶跑”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力量。
除了經濟和產業目標,杭州還依托算力和數據開啟了城市數字化治理新模式。截至到10月,在全國101個大中型城市交通擁堵排名中,杭州當天出城流量最大的16:30-19:00時段,擁堵排名從22位降至56位。全市全市254家公立醫療機構,就診時間平均縮短1小時……
服務器進化
相較于城市側對算力需求的變化,產業界對算力也在進行一場重塑。作為算力基礎設施的服務器,其市場進化方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其中一個方向是更智能、智慧。
10月28日,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在京舉辦“以志為先、以智為先、以質為先”智慧計算戰略發布會,正式宣布以“內生智能,成就智慧計算”升級服務器技術戰略,并推出全新一代H3C UniServer G5系列服務器產品。大會上,共同亮相的還有來自AMD、英偉達、希捷、西部數據、博通、Memblaze、東芝在內的一眾產業鏈企業相關負責人。
“產業鏈的協同出現,恰恰反映了對服務器發展未來趨勢的認同”,一位參會的運營商代表對記者表示,這對新華三集團總裁于英濤當天闡釋的“以創新和合作實現業務、市場和生態的多元化”,進行了產業注釋。
讓計算更“智慧”,正成為服務器產業的發展趨勢。新華網 黃浩 攝
“未來,無智慧,不計算。“IDC新型技術研究副總裁鐘振山表示,目前,多維特征識別、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一大批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已經成熟,一些甚至已經開始大規模應用。這些智能應用都是基于大量的歷史數據發展而來,后臺支持系統大都運行在云平臺上,對所有服務器企業的算力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對此,新華三集團副總裁、計算存儲產品線總裁陳振寬表示,智慧計算應當具備兩大能力:一方面是敏捷響應上層應用,底層架構能夠自主感應工作負載,自動化匹配最佳算力;另一方面是提升底層硬件效率,要能夠實現底層器件高效協同,充分釋放算力的潛能。
智能的背后則意味著更高效。統一運維云、智能安全診斷系統、智能數據管理平臺,對計算資源實現智能管理。這些底層的技術支持正在成為服務器市場的技術殺手锏。
另一個進化的方向是更高的能效比,更經濟的方案。在高算力的背后,往往意味著高耗能。這也一度成為許多國內城市打造區域算力中心的招商著力點——“來吧,可以提供更便宜的電價!”
“算力的經濟賬,不止是能源賬,也是技術賬。”AMD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企業與商用事業部總經理劉宏兵表示,”第二代 AMD EPYC處理器以刷新紀錄的性能和開創性架構,帶來顛覆性的TCO,在多種服務器工作負載下最高能將總體擁有成本 (TCO) 降低 50%。
這些技術趨勢會改變未來服務器市場的格局么?
IDC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服務器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新華三逆勢增長,在中國服務器市場躍升至第二名。而在國際市場上,前三強的格局則保持了穩定。技術進化之下,市場的“子彈”還得飛一會。(黃浩)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