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秀秀今日港交所上市 50億美元市值達成(2)
相比今天,80年代中國的流行文化少得可憐,這也導致了一代人后來很容易產生了許多共同記憶,比如關于鄧麗君的歌。“當時中國沒有幾個歌星,大家聽的就是蘇小明、鄧麗君,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是買不到鄧麗君正版磁帶的。”蔡文勝說,所以更多時候,是國外或香港的客人把錄音帶帶到大陸,但是一盤價格就要十幾塊。
所以蔡文勝做了另一個生意:翻制磁帶賣。
一盤全長50分鐘的母帶,用一臺雙卡錄音機翻制到另一盤,一般要25分鐘。蔡文勝把錄音機拆了,發現之所以會快進,是因為里面一個大齒輪轉動一圈時,會帶動兩個小齒輪轉動兩圈。他覺得這么個轉法太慢,索性把大齒輪換成了一個更大的,這樣轉一圈的過程里,可以帶動小齒輪轉動更頻繁。這樣別人一小時翻制三盤錄音帶的時間,蔡文勝可以翻制六盤。“24小時開干,一天就能錄制一百多盤。”
每盤磁帶兩塊錢,除去一塊錢的成本,可以凈賺一塊。一天下來,蔡文勝僅靠賣磁帶就可以賺一百多。在80年代的中國這樣的收入相當可觀。
蔡文勝說當年做過的這些生意簡直一言難盡,包括后來做過服裝店,從服裝店再延伸到服裝廠,碰上建設潮時做鋼筋水泥這些建筑材料,后來也承包過大樓水電工,幫人安水電,再后面就變成做房地產。
“我總是會看到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我個人覺得,自己老是跳躍性的——總會看到更新的機會。”蔡文勝說,傳統生意教給他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有用戶就有價值,二是一定要有商業的敏感度和決策速度。無論如何,做生意的道理總是前后相通的:先從某個點切入,然后逐步往上切入更寬廣的角度。他始終相信有了用戶就早晚一定會有商業模式,而絕不是先有了模式再找用戶。所以他一直這樣對比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創業特點:“南方人創業相對比北方人厲害,因為南方人沒什么大選擇,覺得這個能賺錢就馬上做了;北方人考慮太多商業模式,想得太多,結果沒干出來。”
這個觀念影響到了后來他對互聯網的判斷。
域名圈地運動
1995年,蔡文勝覺得自己應該到外面看看,因為外公的原因,所以選擇去了菲律賓。“你知道那時候出國很不容易,我申請一本護照就花了兩年時間,至少蓋了十幾個章。”
除了堅持要走出去看一看的蔡文勝,這一年還有幾個不安分的年輕人也在折騰:張朝陽回國創業,丁磊離開寧波電信局,馬化騰架起cfido(中國業余愛好者網絡)歷史上最豪華的四線站臺。也是這一年,中國開通了北京和上海兩個接入Internet的節點,后來也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商業元年”。
而蔡文勝則是在這5年之后才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
1999年蔡文勝從香港轉機回國,9月26日,他“無意中”以5.8港幣/股買了人生第一支股票,盈科數碼——由香港首富李嘉誠幼子李澤楷創立的投資公司。2000年1月,蔡文勝在中國互聯網第一次大泡沫來臨前,以20港幣/股的價格幸運地將股票轉手,這讓他極為興奮。
由于香港股票報價信息更新相對遲緩,為了看股票信息,蔡文勝決定開始學上網。“我就覺得互聯網太神奇了,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證券公司,不用天天跟人打交道就可以在網上研究資料下單賺錢——當時還只是在網上看信息然后電話去下單。”
這時一則新聞引起了尚在香港炒股的蔡文勝注意:一個叫做“business.com”的域名,在美國賣了750萬美元。這讓他印象深刻。
同時看到這條新聞的,還有一個泉州的高中生,叫吳欣鴻,也就是后來和蔡文勝一起創辦美圖公司的那個年輕人。歷史有時候總會有一些巧合。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