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盤山景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天津盤山景區(qū)有什么景區(qū)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3-06-01 09:22:49
編輯:
來源:路途網
字體:

天津盤山景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

盤山景區(qū)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共有植物100多科,200多屬,400多種。有哺乳類動物20多種,鳥類100多種,兩棲爬行類20多種,昆蟲類300多種。其中,有10種植物被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入紅皮書,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9種。

盤山由于巖石組級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具有典型“球狀風化”特點,故形成奇峰林立,怪石嵯峨的獨特景觀。土壤類型主要為粗骨性褐土,大于750米的山地局部為山地棕壤。植被類型為油松針葉林群落,油松、栓皮櫟混交林群落。盤山景色四季各異。

盤山所在的薊州區(qū)是天津市固體礦產主要產地。能源礦產有煤;金屬礦產有錳、鎢、鉬、金、鐵;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灰?guī)r、建筑用白云巖(灰?guī)r)、建筑用輝綠巖、陶瓷土(紫砂頁巖)、冶金用白云巖、重晶石、硫鐵礦、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頁巖、含鉀巖石、大理石、海泡石、花崗石、硅石、麥飯石、建筑用砂、鑄型用砂、泥炭、硼、磚瓦用粘土。但是薊州區(qū)固體礦產地中,除陶瓷土(紫砂頁巖)、建筑用白云巖(灰?guī)r)、含鉀巖石等為大型礦產地以外其余都是中小型(以小型為主)。

薊州區(qū)的地下水資源,在天津市范圍內是相對豐富的,水質優(yōu)良

天津盤山景區(qū)有什么景區(qū)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盤山文化的重筆。歷史上,佛教、道教在盤山交替發(fā)展,競相傳播,相互爭雄。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薊州區(qū),在盤山東二十里漁山腳下興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廟――香林寺。到了唐代,這一時期興建了云罩寺、萬松寺、天成寺、天香寺、千像寺、感化寺、上方寺、中盤寺、雙峰寺、普濟寺、香水寺、白巖寺等10余座寺廟。到了明清,特別是清代,使盤山號稱72座寺廟,并有乾隆皇帝的替身在盤山出家。這一時期盤山佛教發(fā)展到極盛時期,成為京東乃至全國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清朝蔡士英《正法禪院修造碑記》載:“古中盤者,京之東五臺也。”由此,盤山也就有了“東五臺山”之稱。這充分肯定了盤山在佛教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林寺是盤山諸多寺廟中(除香林寺之外)興建最早的一個,是薊州區(qū)乃至天津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智樸《盤山志》、朱彝尊《日下舊聞》和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均記載:“少林寺,原名法興寺,傳始建于晉魏(兩晉及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年間。從建寺時間角度來講,盤山少林寺不晚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從寺廟規(guī)模來講,盤山少林寺建筑宏偉“寺內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塔高應為46.6米,遺址現存的多寶佛塔,高20米,為明清時期僧人所建。從影響力來講,盤山少林寺是歷史記載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稱“北少林寺”。

詩詞文化

由于盤山山奇景佳,盤山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競游之地魏武帝曹操、唐太宗、遼太宗、遼圣宗、金世宗,清代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都曾巡游盤山,禮佛參禪。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便在盤山大興土木,建立寺院,增加了人文景觀。魏晉間建有少林寺,唐代建有天成寺、萬松寺、云罩寺、上方寺、千像寺、天香寺、定光佛舍利塔,遼代建有古佛舍利塔,清代建有盤谷寺。清朝乾隆年間,又建帝王行宮靜寄山莊。乾隆皇帝在此駐跗32次,嘉慶皇帝駐跗7次。歷代皇帝對盤山的駕臨,更提高了盤山的身價。

標簽: 天津盤山景區(qū) 天津盤山景區(qū)的介紹

   原標題:天津盤山景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是怎樣的?天津盤山景區(qū)有什么景區(qū)文化?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