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肝癌輔助治療臨床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發布時間:2023-04-21 21:00:39
編輯:
來源:東方網
字體:


【資料圖】

東方網4月21日消息: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第4位常見惡性腫瘤及第2位腫瘤致死病因,手術切除、射頻消融等根治性治療是肝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術后復發率持續較高是中國肝癌治療一大難點。適逢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聚焦輔助,與TA同行——肝癌防治科普行動”日前在上海啟動。

記者從活動上獲悉,全球首個在肝癌輔助治療領域獲得陽性結果的大型III期臨床研究帶來好消息:PD-L1免疫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簡稱“T+A”療法,取兩藥的首字母)在無復發生存期(RFS)方面顯示出有統計學意義的改善,可降低疾病復發風險28%。

近日,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公布了羅氏制藥這一III期臨床研究IMbrave050數據。在上海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腫瘤外科主任周儉教授,海軍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沈鋒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副主任孫惠川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肝膽外科主任陳擁軍教授,羅氏制藥中國醫學與個體化醫療副總裁李濱博士闡釋交流這一肝癌輔助治療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進展。

作為全球首個在肝癌輔助治療領域獲得陽性結果的大型III期臨床研究,IMbrave050研究證明了PD-L1/VEGF抑制劑可增強手術切除或消融術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驗證了將免疫聯合療法用于預防復發的理論機制,將有望填補當前肝癌藥物輔助治療領域的空白,為術后高危復發患者帶來更多選擇。

樊嘉院士表示,中國是肝炎高發國家,特點是乙型肝炎感染較多。如今除了肝炎、肝硬化,脂肪性肝炎、酒精肝等患者也越來越多,重視體檢、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可以早期發現肝病乃至肝癌。“對肝癌的早期診斷,我們在做很多研究,比如說甲胎蛋白、微小核糖核酸(miRNA)進行早期診斷,現在還研究了DNA甲基化檢測,可以大大提高早期發現敏感性,進行早期干預,這樣治療后的復發率明顯降低,而且治愈率明顯提高。”

沈鋒教授也表示,盡管藥物研究進步很快,但真正改善患者生存的關鍵還是早期診斷、早期篩查、早期治療。另外,一旦得了肝癌后,要規范治療,不要“道聽途說”,接受偏方、土方。在樊嘉院士領銜編寫制定的中國《原發性肝癌的診療規范》和《原發性肝癌的診療指南》,匯聚了全球包括中國學者多年來的經驗與心血,給中國肝癌治療規范提供了重要依據。

就生活方式問題,周儉教授談到,在我國,肝癌疾病譜已發生改變,隨著乙肝疫苗普及,預計到2050年后,乙肝相關的肝癌會大大下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硬化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也是肝癌的高發因素。“沒有了肝炎,但還有脂肪肝、酒精肝,長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要改。”他同時談到,如果有乙肝或丙肝,甚至肝硬化,也不要怕,如今的藥物、手術治療效果都很好;患上肝癌不可怕,按指南規范治療,積極面對。

孫惠川教授表示,即使是不幸患了肝癌,也要避免焦慮,保持積極的心態。肝癌的治療水平會越來越好,只要積極配合,到正規的醫院去接受正規的診療,這個疾病一定有希望能完全戰勝。

標簽:

   原標題: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肝癌輔助治療臨床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