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滬暗戰:無錫低調拼“服務”、嘉興高調搞“自立”

發布時間:2023-04-24 21:56:00
編輯:
來源:搜狐城市
字體:

作為龍頭城市,上海和長三角哪些城市最密切?從地理上看,蘇州南通嘉興“近水樓臺”;從產經上看,蘇州融滬成果最多。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尤其上海大都市圈協同規劃發布后,這些城市動作連連。

蘇滬地鐵(11號線)即將互通,兩地“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開放合作”;南通持續發力跨江交通,讓“上海北”成為“北上海”;嘉興提出“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由“服務配套”向區域“戰略中心”重塑。

與上海隔著一個蘇州的無錫也加入戰團——與嘉興高調“出圈”不同,近日出爐的“無錫市服務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動方案”特別強調了“服務”兩字。無錫隔空融滬前景如何?無錫、嘉興“融圈暗戰”誰能勝出?


(相關資料圖)

相比蘇通嘉、目前無錫與上海的關聯度較低/城市規劃

【姿態】

無錫強調“服務”、嘉興想要“輻射”

4月12日,《無錫市服務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動方案》正式印發。當地官方媒體視該方案為無錫“融圈”上海的探路之舉。既然是“探路”,至少有兩層意思——即姿態是進取的,過程是摸索的。

一方面,方案的發布標志著無錫開啟“融圈行動”,全市域全方位接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方案對無錫市區及下轄江陰、宜興提出不同發展定位,目標是到2025年,無錫市區專業性全球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江陰、宜興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節點作用明顯提升。

另一方面,方案姿態低調,特別強調“服務”兩字。方案包含了一份詳細羅列了68條重點工作的附件——逐條細分具體安排,在產業鏈、創新集群、一小時通勤圈等領域,無錫提出主動承擔更多支撐、推動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的任務。

與無錫定位于上海大都市圈“戰略支點城市”不同,嘉興的目標更為宏大。去年年底,嘉興印發《關于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重要中心城市”這一定位,意味著嘉興不再甘心作為周邊城市的“服務配套” 而存在,而是要力爭成為長三角區域“戰略中心”。

由“承接溢出效應”向“主動對外輻射”變革、由“服務配套”向區域“戰略中心”重塑。嘉興的目標是,到2027年,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嘉興將重點任務的第一條留給了“實施產業能級提升工程”,即構建“135N”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打造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全要素生產率高的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

從上述兩份略顯枯燥的融滬方案能看出,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的無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姿態遠低于GDP不到7000萬元的嘉興,兩地的“底氣”不同,這背后原因何在?

經濟總量兩倍于嘉興,無錫專精特新小巨人卻更少/新京報

【底氣】

無錫“戰新”不強,嘉興利好疊加

先來看無錫。無錫經濟總量和綜合創新實力在長三角處于頭部,但是對照現代區域產業體系內在規律,無錫如果想要“無縫連接”上海大都市圈產業鏈,還有不少短板要補。此外,蘇州的存在,也讓無錫必須揚長避短、差異化“融滬”。

從內部看,無錫缺乏“能打”的戰新產業,反映在不同區域產業分工定位不清晰,部分集群產業鏈偏短、偏窄和核心環節缺失。諸如物聯網、集成電路、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等存在聚集性不強、布局分散、同質化問題。此外,無錫過往更強調靠自身獨立發展,與周邊城市產業協同性較差。

從外部看,無錫融滬,繞不開蘇州。改革開放初期,蘇錫兩地從輕工業起步,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對外經濟;十二五以來, 長三角從制造業加速轉型“智”造業,蘇錫在產業升級進程中很難規避產業同構,兩地互動不多且缺乏一體化發展意識。在產業基礎、地理方位都不占優的情況下,無錫顯然要避免與蘇州“同題競爭”。

無錫低調地“服務融滬”源自于產業短板和地理劣勢,嘉興高調打造中心城市則來自政策利好和交通加持。如果說以前的嘉興遭遇 “大樹底下不長草”窘境,那現在則是進入戰略機遇疊加期。因為處于長三角核心區,嘉興的地位從(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上升為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南翼”。

隨著長三角交通格局改變,特別是城際鐵路和高鐵路網的快速普及,嘉興即將成為蘇滬杭甬高鐵網“核心樞紐”,而無錫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相對削弱。此消彼長,嘉興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從融滬實際進程看,嘉興也領先無錫半步。嘉興下轄的嘉善,和上海青浦、蘇州吳江一起,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目前,該示范區總規尚在征求意見階段。雖然嘉興先行半步,但從融滬前景來看,無錫和嘉興誰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

【路徑】

無錫借力蘇常,嘉興“自我修煉”

從目前的融滬定位來看,蘇州自稱“二傳手”、南通要造“北上海”,無錫和嘉興分別規劃“支點城市”和“中心城市”。整體而言,地鐵互通的蘇州與上海的同城化趨勢加快,產業協作漸入佳境——蘇州部分產業“青出于藍”甚至對上海形成競爭壓力;“八龍跨江、機場將開建”的南通的角色定位、融滬步伐也很穩健,而融滬進程尚淺的無錫和嘉興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如前所述,無錫新興與傳統產業融合協同度不高,“縫隙”尚未彌合,目前這塊“短板”正在補齊。未來三年無錫試圖打造由4個地標、6個優勢和5個未來產業為核心的體系,到2025年,在現有萬億級機械產業基礎上,再造萬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如果能在電子信息、生物制藥、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取得突破,將有助無錫更好地融入長三角戰略產業鏈重構進程。

無錫未來產業鏈重構和提升,選擇了具有較高城際鏈接力的產業方向,這也有助于無錫與周邊城市協作,讓“融滬”地理阻隔影響減少。從這個角度來說,蘇錫常一體化將決定無錫“融滬”的成色。《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蘇錫常都市圈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發布,聯合推動三市區域科創資源共享。

三市均視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為重點產業,在十四五規劃中又細化、優化布局。例如,蘇州將創新藥研發作為重點,與無錫生物醫藥研發外包能力形成錯位;無錫利用集成電路制造優勢,助力三市芯片設計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升級;常州依托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產業,為三市新能源變革提供支持。無錫只有改變單打獨斗局面,借力蘇州常州才可能“服務”好上海。

嘉興的情況則更粗線條一些。去年長三角41市經濟總量排名,嘉興位于第15名。經濟總量不高,但嘉興無愧于制造業大市,其弱項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人口規模等方面。嘉興的城市發展如同“攤大餅”——分縣域看都不弱,但整體沒有形成足夠向心力。如果按照“中心城市”的要求對標,嘉興還有不少路要走。

長三角核心城市,毫無疑問是上海,嘉興提出建設中心城市,顯然不是要和上海爭老大。嘉興日報評論稱, 嘉興建設中心城市,并不是要取代誰,而是一場注重內在提升的“自我修煉”。曾經,嘉興是上海的“后花園”,如今嘉興期待以更高能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作為浙江“融滬”先鋒,嘉興的高調是為自己打氣;而無錫的低調,則是期待補齊短板后更好地服務上海,從本質上都是在戮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殊途同歸。

參考資料:

嘉興“出圈”,靠的是實力.嘉興日報

推動無錫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中國市場

八萬億之后蘇錫常工業版圖新觀察.新華每日電訊

無錫市服務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動方案出爐.無錫日報

標簽:

   原標題:融滬暗戰:無錫低調拼“服務”、嘉興高調搞“自立”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