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簡訊:破解麥收收割機“荒”,區域協調與人力動員兩手都要硬丨時評

發布時間:2023-06-02 17:57:11
編輯:
來源:羊城派
字體:

破解麥收收割機“荒”,區域協調與人力動員兩手都要硬丨時評

文/畢舸

5月下旬以來,北方冬麥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降雨天氣過程,局地出現短時強降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部分地區發生爛場雨(小麥成熟收獲期間出現的大范圍連陰雨或暴雨天氣),導致局部麥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麥發芽霉變。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緊急通知,要求相關省份科學應對爛場雨天氣,搶時抓好小麥搶收和烘干晾曬。


(資料圖)

當下,爛場雨對安徽、河南等冬麥區的影響,仍在持續。安徽麥收進度一成半,河南進度過一成。這個數據說明,兩省冬麥區搶收小麥的任務依舊艱巨。爛場雨不但造成了收割延誤,并且小麥如果不能在短短幾天內收割完畢,就可能會爛在地里。

更令當地小麥種植戶煩惱的是,多地麥收撞期,造成收割機供不應求。而且受爛場雨影響,土地尚未干透,大型機器一下去就會陷在地里,只能用小型履帶式收割機進行收割。這進一步導致了可用收割機數量有限。

也因此,安徽臨泉縣等地種植戶苦苦等待跨區作業收割機,卻因為機手實在忙不過來,造成供需關系持續緊張。

天災成為此次麥收撞期的重要原因,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是收割機出口大國,2022年1-10月中國收割機出口數量為2.8萬臺,出口金額為4343.6萬美元。同時,我國對于收割機產業也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補貼,推動了這一產業的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曾指出,農業聯合收割機已完全滿足國內需求。

這說明,從我國收割機總體產能來看,對于農業生產所需是“夠用”的。但是,此次爛場雨帶來的特殊情況,卻讓安徽、河南本地收割機無法滿足農戶集中需求。

也因此,面對嗷嗷待“收”的安徽、河南等地小麥種植戶,僅靠本地自足顯然不現實,需要加快區域協調,破解收割機“荒”。當地政府應與鄰省對口部門協調,了解對方目前可用的收割機數量及分布,請求對方統籌安排就近地區收割機前往馳援。

除了獲得兄弟地區支援的收割機增量外,當地政府還可發動干部民眾,一起參與小麥收割,采取機械收割與人工收割并行的舉措。

據農業人士介紹,一個體力正常的成人,通過手工割麥,一天大致能收割1畝地左右。以安徽臨泉縣為例,代收割小麥面積為160萬畝,當地總人口則為164萬人,如果能通過義工,或者給予一定補貼的方式,動員數萬乃至更多當地干部民眾參與,解決數十萬畝小麥收割量并非難事。

抓住天氣“窗口期”全力搶收,應當成為當地政府的重點任務之一,發動各種人力、機械資源,爭取更多省外收割機快速增援,組織應急搶收服務隊,為全家無勞力、缺少勞動力等困難農戶提供應急搶收搶種服務,從而形成社會合力,就能為麥收提供更多支持。

從更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說,天災難以避免,未來各省小麥產區還可能遭遇爛場雨等極端天氣。如何更好應對此類天災?一方面,相關產麥區政府要汲取經驗,根據天氣預報等信息,第一時間做好包括收割機、烘干設備等在內的資源調配,與雨水賽跑;另一方面,要推動麥田排水系統建設,如農閑時就組織農民加寬排水溝渠,提升麥田排水防澇標準。

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遭遇災害之際,更需落實到日常農業建設中,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糧食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的系統化建設,為農民種田提供穩固后盾,守牢大國糧倉,考驗著各地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和水平。(作者系知名媒體評論員)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傅銘途 譚潔文

校對 | 謝志忠

標簽:

   原標題:環球簡訊:破解麥收收割機“荒”,區域協調與人力動員兩手都要硬丨時評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