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原因有哪些?離家出走孩子類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8 15:50:24
編輯:
來源: 城市頭條網
字體:

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原因有哪些?

心理學家最近的調查表明,存在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占調查對象的25.6%,超過四分之一。可見這一問題不容忽視。

導致青少年離家出走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會特別是家庭、學校等外部影響,又有孩子自身的心理缺陷、個性偏執、人格障礙等內部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避風港,是青少年社會化的理想場所,但是羽翼尚未豐滿的青少年卻選擇離家出走,這一非正常行為直接、清楚地告訴我們,作為第一重要因素的家庭及父母方面存在某種缺陷。據調查,當今社會中20%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的學習處在被監控督促之下,壓力大、興趣低。還有17%的孩子常因不聽話遭受父母斥責、打罵,由于長期的壓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現矛盾沖突。還有10%以上的孩子處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離異,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無法溝通,有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幫助,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離家出走都有關系。

(二)、學校因素

近些年,我們的教育體制雖有所改革,但對孩子的評價體制卻始終未變,考試成績的好壞仍然是評價一個孩子優劣的主要標準,有的老師和家長只以學習成績論長短,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常常只能遭到歧視和冷淡,這使得部分孩子在重重壓力下產生了強烈的厭學情緒,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個別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某市某中學一位校領導直言不諱地說:“升學率是每個校長、老師都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學校只有將升學率落實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學校才會被整個社會所認可。在此情況下,同時也引發了部分校領導和老師的心理疾病,為追求相應的升學率,為了將自己的平均分提高一點,常常把紀律和學習比較差的學生趕出課堂,或者是讓他們站著上課,有的甚至強迫學生自己找家長到學校,他們針對孩子的許多言行都大大扭曲或過火了,從而給孩子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最終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

(三)、社會因素

在社會的各種媒體里,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各種宣傳,就拿電視來說吧,很多電視節目宣傳的是暴力,有的電視臺經常在假期播放所謂的古惑仔錄象,有的是來自港臺的宣傳暴力的,有的是江湖義氣的,有的是小小年紀就身懷絕世武功的,打打殺殺的場景誘導著許多未成年人,他們能不出問題么?

如今,由于未成年人接觸社會的渠道正在增多,一些不法之徒誘導教唆孩子離家出走的案件屢有發生。除了以前的以“交筆友”、“介紹工作”為名進行欺騙之外,利用電腦網絡唆使孩子離家出走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在心理上處于成長的困難期、危險期,其中又以15到18歲這一階段表現得特別顯著。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會表現出獨立反叛的一面,然而其內心世界卻敏感脆弱,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當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又面對學業的巨大壓力時,就會通過一些極端的手段來釋放心中的抑郁。比如:離家出走。

而且,青少年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開始從心理上依附父母,發展為獨立意向強烈。他們獨立活動的愿望日益強烈,迫切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誼。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強,而實際的知識水平不高,缺乏社會經驗,容易接受社會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響,并在其引誘下走上邪路。

離家出走孩子類型有哪些?

心理學家對離家出走的孩子作過分析,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向往型。他們大都是家中的寵兒,備受嬌慣,但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教育。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與社會上的不務正業的人交往,為此而不惜離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目的”和“理想”。

逃避型。這類孩子大都生活在對他們身心發展不利的家庭里,常遭打罵。他們心中的大多數人學習成績較差,為了免受打罵便一走了之。大部分離家出走的孩子都屬于這一類型。

報復型。這類孩子因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的不公平對待,因此用離家出走進行報復。他們一般不會走得太遠。當暗中窺視父母東尋西找的狼狽相時,還會幸災樂禍、得意洋洋。

盲從型。出于好奇心,或輕信別人的話,輕率出走。這類孩子比較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出走便后悔莫及。

孩子離家出走的危害性

青少年出走的危害性極大,家長應采取措施防范。青少年一個人流浪在外,生活沒有規律,睡眠飲食沒有保障,遠離父母和親人,孤獨感和恐懼感油然而生,一系列的不適應容易使少年情緒憂郁,產生偏激和憤世嫉俗的心理。另外,流浪在外的青少年易染上不良習慣,學會偷盜、抽煙、酗酒和說謊等。特別令人憂慮的是,離家出走還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標簽: 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原因有哪些 離家出走

   原標題: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原因有哪些?離家出走孩子類型有哪些?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