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心臟乘坐高鐵跨越660公里后 在另一個胸膛里跳動

發布時間:2022-03-25 07:59:49
編輯:
來源:河南商報
字體:

疫情攔住了江蘇醫療團隊的腳步,無法趕來鄭州親自獲取心臟,于是,一顆心臟獨自上路……

怦怦、怦怦……隨著強有力的跳動聲傳來,這顆心臟,跨越660公里后終于重新跳動。

一通特殊的電話

3月22日中午12點,忙碌了半天的鄭大一附院心外二科主任張新剛扒拉了兩口飯,對著電話說了一句“好,我知道了”,便立即沖出員工餐廳。

這通電話是心血管外科老主任喬晨暉打來的,“鄭東院區有一個捐獻的心臟供體,被分配到江蘇某醫院了,需要你來獲取心臟,并協調護送。”

臨床實踐中,器官獲取和移植,原則上是同一個團隊進行的。“親自獲取,會對供體比較熟悉,包括一些運送節奏的把控也更順暢。”張新介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受疫情或交通因素影響無法趕到獲取地,委托當地有資質的醫生幫忙獲取,就像這次。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張新的電話一直沒停過:組織人員向器官獲取組織(OPO)了解捐獻者的相關信息并核查,與江蘇醫療團隊對接,協調確認搭乘的車次,收拾獲取心臟所用的器械用具……

就在張新接到任務不久,中午12點28分,鄭州東站客運車間也接到了這個特殊的轉運任務——護送一顆即將獨自上路的心臟。

接到任務時,鄭州東站客運車間副主任趙延心里咯噔一下:“雖然在1月份已經有過一次轉運心臟器官的經歷,但又一次接到這樣的任務,心里有緊張,也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來不及感慨,懷著敬畏的心,趙延立即安排交接任務。

張新說,趙延是素未謀面的戰友,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見面。

一顆啟程的心臟

當天下午不到2點,一切準備就緒的張新,從河醫院區出發趕往鄭東院區,下午3點的心臟獲取手術正等著他。

手術室內格外安靜,無影燈照亮了捐獻者稚嫩的臉,醫護人員站成兩列,默哀3分鐘。

“這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受贈者的寄托。器官捐獻,生命永續,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張新說道。

下午3點半,捐獻者的心臟被取出,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捧著,迅速又穩穩地將其放入無菌冰袋,灌注保存液,再放到保溫箱里。

心臟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緊迫的一項,心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一樣,是人體中僅存的兩種無法再生的細胞。這意味著,心臟的缺血耐受最差,從供體進入受體的全過程不應超過6個小時。

于是,一場接力賽緊急上演。

一場緊張的接力

“原本準備搭乘下午5點多的高鐵,但心臟獲取得比較早,為了能早一點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又臨時換成4點多的。”更改時間后,張新再一次跟江蘇的醫療團隊溝通了情況,讓其可以早點做術前準備。

下午4點,趙延帶領客運值班員侯東耀、楊玲玲、孫錦輝提前趕到鄭州東站正北門等待這顆心臟的到來。約下午4點20分,與張新完成了這顆心臟的交接。

完成交接后,孫錦輝拉著箱子,其他3人負責開路引導和護送。遇到上下電梯,他們便兩人抬起箱子,最大限度保護心臟不受顛簸,力求安全快速地將心臟護送上車。

下午4點30分,在與列車完成交接后,一行四人又把心臟抬至車內,完全安置妥當才放心離開。

這顆獨自上路的心臟于晚上8點20分左右順利抵達江蘇目的地,到達醫院后,江蘇醫療團隊立即為受贈者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隨著強有力的“怦怦”聲響起,受贈者重獲新生,捐獻者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著。

一聲呼吁

當前我國大約有1100萬心力衰竭患者,其中重癥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占5%,所以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就是50萬左右。公民自愿捐獻是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目前,我國每年完成的心臟移植手術有600多臺。

換句話說,將近1000個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一個得到了移植機會。

張新說,希望大家能改變傳統觀念,共同推動心臟移植手術的發展,“就把它作為正常的手術和一種救治方法。”

器官捐獻,愛讓心跳不止。(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王訪賢文/圖)

標簽: 乘坐高鐵 接力守護 一顆心臟 另一個胸膛

   原標題:這顆心臟乘坐高鐵跨越660公里后 在另一個胸膛里跳動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