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忽必烈改制的行為有什么影響) 環球精選

發布時間:2023-06-16 13:28:54
編輯:
來源:百科網
字體:

忽必烈改制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忽必烈改制的行為有什么影響),一起來了解下吧。

忽必烈改制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忽必烈改制,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繼承了可汗之位,并建立大都(現在的北京)作為首都。到1271年,忽必烈被正式稱帝,元朝(公元1271-1368年)建立。即元世祖。

忽必烈即位前后,““漢法”與“舊俗”之爭十分激烈。“漢法”指的是中原先進的農業文化即先進的封建文化;“舊俗”主要指蒙古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隸制文化。

蒙古幅員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但其統治機構落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來加強統治。

忽必烈登基后,開始采用漢族官制,將中書省定為最高行政機構,總理國家事務。長官中書令由皇太子擔任,但皇太子未立時則缺。所以實際長官是右丞相、左丞相(元朝以右為尊);或者只設置右丞相﹐總領省事,指揮百官。章政事四員﹐為每個丞相的副手,分別為右丞、左丞,參知政事兩員;為執政官。

這是忽必烈在中央政府設立的最高機構。此外,設宣政院,《元史》卷二桑哥傳記:桑哥又以總制院所統西蕃諸宣慰司,軍民財谷,事體甚重,宜有以崇異之,奏改為宣政院",就揭示了改名的原因。宣政院是元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央機構,由“帝師”八思巴,領導,掌管佛教和吐蕃的僧尼事務。

在元朝的疆域中,除了元朝本土之外,還有四大汗國,即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元朝皇帝,實際上是各自為政。

忽必烈改制的行為有什么影響?

如果說中書省還沿襲古代官職,那么在忽必烈設置的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檢司應該是獨創的。此舉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他還實行仁政,為農民提供公共救濟,實行國家控糧政策:在豐年,國家從農民手中收購余糧,存入國有糧倉;收成不佳時,開倉放糧。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人民生活水都得到了提高。

忽必烈的改制順應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的趨勢,接受了高度發展的漢族中原農業封建文明,忽必烈大型漢化,元朝的經濟實力大大加強,南宋的殘余勢力被消滅,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大統一,為多民族的融合創造了巨大的空間。

標簽: 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的深層原因

   原標題:忽必烈改制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忽必烈改制的行為有什么影響) 環球精選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