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遇上“場地之困” 健身去哪兒,難題如何破?

發布時間:2018-08-13 08:12:48
編輯: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右圖 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健身愛好者齊跳健美操。 蘇巧將攝

下圖 瑜伽愛好者在江西省峽江縣一家瑜伽館內練習瑜伽。 陳福平攝

今年8月8日,我國迎來第10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潮越來越熱,愿意投入到運動健身中來的人越來越多。不過,“健身去哪兒”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剛需遇上“場地之困”

每周三和周六晚上7點半,如果天氣允許,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先生都會來附近的朝陽公園,簡單熱身,活動一下身體,沿著公園里的小道慢跑。這樣的夜跑習慣,他已經堅持了兩年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運動健身人群持續增加,我國體育設施建設也逐漸加速。國家體育總局近日發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這比10年前增了將近一倍。

體育設施尤其是公共體育場地的加快建設,符合群眾期待。然而,并非所有運動人群都像王先生這樣幸運,身邊就有可供鍛煉的體育場地設施。有數據顯示,在具有高運動健身需求的城市,體育場地仍然處于較緊張的狀態。

來自山西太原大學城的在校大學生陳韻竹是一名健身愛好者,但健身場所的種種不便讓她很煩惱。“我熱愛跳舞,但學校健身場所場地小、學生多,價格還高。如果去學校周邊的健身館,不僅設施簡陋,設備不齊全,鍛煉完還不能洗澡,辦卡價格和享受待遇完全不成正比。”在陳韻竹看來,現有場地設施不完備成為許多年輕人健身路上的絆腳石。

居住在北京通州富力尚悅居小區的曹政云老人也有健身苦惱。原來,老人年輕時喜歡游泳,但是現在有六七年沒下過水了。最近老人想撿起這項體育愛好,卻發現社區附近只有母嬰類游泳館。對公眾開放的游泳館,離家最近的也得6公里,特別不方便。

想參加體育鍛煉,又苦于在健身場地上花費過多精力和物力,生活在大城市的體育愛好者或多或少都會遇上這類問題。根據《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達到1.8平方米。但面對大中城市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健身需求,解決好群眾“健身去哪兒”還面臨著不少問題。

癥結在于發展不均衡

《報告》認為,“健身去哪兒”的問題,實際上體現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充分和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從宏觀角度看,全民健身發展依舊不平衡,不管是地區、城鄉、人群、重視程度、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都存在差異。

“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首先體現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總體發展水平依然相對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其次是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城市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網絡和體育活動開展等方面,要優于同地域的農村。至2014年底,全國16歲以上(不含在校學生)城市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比2007年提高了6.7%,而農村居民只提高了5.4%。此外,體育健身的參與人群不平衡。健身人群仍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鄉鎮的中心集鎮,集中在老年人和婦女,農村地區以及中青年、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全民健身意識相對薄弱,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煉1小時還未完全實現。”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鄭家鯤分析認為。

從微觀角度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完善,導致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群眾需求差距較大。當前,我國居民對健身的需求迅猛發展,在需求層次、類型上較以往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個性化的健身需求日益增多,許多人已經把健身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促進溝通交流、放松心情、休閑娛樂的重要選擇。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固定一兩個小時的完整鍛煉時間越來越少,而臨時性、碎片化的鍛煉時間增多,因此對健身場地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業內人士指出,全民健身的開展,需要大量健身資源支撐,但現實卻是需求和現有資源矛盾重重。“健身沒地兒去”的問題,不僅僅是健身設施總量不足,還包括健身設施用地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型體育場免費或低費開放補助政策需調整,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健身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不足等因素。這需要政府和相關社會力量對體育事業加大設施投入,提高體育健身場所利用率,使體育場所發揮最大作用。

破解矛盾需打好“組合拳”

國家體育總局近日下發文件明確,今年的全民健身日活動中,各地要著力解決“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文件提出的舉措包括推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促進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活躍社會體育組織,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提供科學健身指導,豐富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供給等。這樣的目標是讓群眾健身找得到場地,有科學健身指導,方便參與賽事活動。

“結合森林防火道、防洪設施、城市綠地、美麗鄉村等建設項目,規劃建設一批群眾身邊的健身步道;還可以在現有公園內加入各種體育設施,改造升級為體育公園,設置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我們還將重點建設一批室內室外相結合的小型社區健身中心,統一標志、多點鋪設,以保證真正為社區健身服務。”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副司長邱汝說。

利用城市廢舊廠房等閑置資源,成為國家擴大健身場地供給的方式。目前,許多地方已經探索在街邊綠地、城市拆遷改造產生的“金角銀邊”等場地,建設嵌入式的健身設施,如籠式足球、籠式籃球等,以方便百姓健身。

在小區和人口相對集中區域,建設一批無人值守、方便實用、價格便宜的智能健身房,也是解決群眾“健身難”的一條路徑。今年,深圳龍華區率先探索讓健康產業平臺“健康貓”與當地政府合作,計劃通過三期共享運動器材投放計劃,完成45000臺共享運動器材的投放,打造群眾家門口的“3分鐘智慧健身圈”。

當然,要全面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在加大場地供給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從個人、家庭、社區等多方面提升群眾參與健身的積極性,促進體育消費,最終帶動各類健身培訓產業的蓬勃發展,實現增加體育供給的良性循環。(韓秉志 曹悅欣)

   原標題:剛需遇上“場地之困” 健身去哪兒,難題如何破?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