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3-05-26 11:03:25
編輯:
來源:廊坊生活網
字體:

立夏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

立夏節氣的特點: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氣溫在18—20℃上下。若按中國現代氣候學(氣候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立夏節氣的俗: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安安、無病無災。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

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立夏時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什么?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三百多年前訂立的依據太陽黃陽度數劃分。在歷史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

標簽: 立夏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 二十四節

   原標題:立夏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什么?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