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中部篇|磁力互生,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轉化

發布時間:2024-06-15 17:50:59
編輯: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三面環湖,芳草茵茵。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高6米多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正在運行,這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性能穩態強磁場,兩年前曾創造場強45.22萬高斯的新世界紀錄。

在這座小島上,科技成果高效地落地轉化,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正如這套穩態強磁場裝置一樣,各部件相互支撐牽引,一套全鏈條、閉環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正在緊密構建中。

這是在合肥科學島拍攝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一角(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一體化布局 多領域研究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物質院)坐落于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學島上,下設安光所、等離子體所、固體所、智能所、強磁場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個研究單元。這里,見證了一項項前沿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近年來,研究人員依托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和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大科學裝置衍生出的超導磁體、電源、低溫等技術,在多個領域實現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轉化:緊湊型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太赫茲安檢儀、創新藥物等一大批應用產品……

“科學島就像一個寶藏一樣。”合肥物質院副院長程艷說道,“通過構建項目(目標)牽引、人員融合、創新要素集聚、協同攻關的建制化科研組織新模式,構建“裝置平臺—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相互支撐牽引、帶動賦能的結構化、一體化科研布局,著力推進磁約束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促進能源、環境、信息、健康等多領域研究的深度融合。”

合肥物質院科技促進發展處處長鄧國慶說:針對每項待轉化的成果“量身打造”符合其轉化的最有路徑,包括許可轉讓、委托開發等多種方式。

截至目前,合肥市2024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轉化的科技成果1343項,累計錄入科技成果庫5662項,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肥成立企業759家,其中估值過億企業45家。

引進耐心資本賦能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具有周期長、前期投入大,不確定性大等特點,而創新的過程不止要有耐心資本,還要有抗風險資金。

“合肥物質院對吸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尤其是耐心資本是有一定需求量的。”鄧國慶表示:“通過一系列創新的政策措施,安徽不僅為科技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而且促進了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

記者了解到,合肥市在全國首創設立國有股權直投、總規模12億元、風險容忍度高達50%的市種子基金及種子基金子基金,加大基金“扶早”“扶小”“扶優”力度,支持優質高校院所成果團隊項目就地轉化,已立項審議項目136個,出資項目85個、金額超1.6億元。

同時,合肥在全國首創建立可轉化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支持建設7家概念驗證中心,正在推動設立概念驗證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合肥物質院科技成果轉化共101項次,合同總金額11.07億元。

打通成果孵化轉化通道

2018年,合肥物質院通過成果授權使用及轉讓的方式將無人駕駛相關成果轉讓至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轉化,目前該公司已將無人駕駛技術推廣至交通、物流、安保、環衛等領域。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要經過樣品化、工程化、產品化、產業化四個階段。這其中,中試——即中間性試驗環節是產業化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合肥市已建設39家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覆蓋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現代農業等10余個細分產業領域,項目經過中試后產業化成立企業近百家。

此外,為解決產品應用場景問題,合肥市成立了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公司”,持續“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常態化開展科技型企業“雙需”對接,挖掘場景超400個。

有了產品、場景,還需要人才。合肥物質院研究生處處長李貴明說:“自2014年起,合肥物質院研究生教育整體歸口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學位課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在合肥物質院完成,雙方通過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大科學裝置及科研平臺,實現科研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合肥物質院依托建制化科學研究,產出了一系列高新技術成果,研究生在相關工作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據統計,2023年,新增市級及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68家,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新增數量全國排名第2位,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總數達65家。

標簽:

   原標題: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中部篇|磁力互生,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轉化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