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發布時間:2023-05-29 14:14:43
編輯:
來源:中華網河南
字體:

5月26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紹興博物館承辦的“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推介活動”終評會在浙江紹興舉行。13名專家組成的終評委員會,聽取了入圍終評項目的現場匯報,實名投票產生“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和“2022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報的三門峽虢國墓地虢仲墓(M2009)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三門峽虢國墓地是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自1956年發現,至今止前后經過四次勘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出土文物豐富,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探明各類遺址800余處,己發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 年代發掘的虢季和虢仲兩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分別被評為1990年、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2001年4月,虢國墓地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虢仲墓(M2009)作為其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隨葬文物數量最多的一座大墓,隨葬器物達4598件,僅銅器可達2312件,其中青銅禮器共149件,銅器數量眾多,品種齊全,且帶銘文的青銅器多達60余件,為同時期同級別墓葬中出土數量最多。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及銘文,專家斷定該墓葬為虢國一代國君虢仲之墓,時代為西周晚期,這在目前周天子墓葬沒有發現的情況下,虢國國君墓葬的發掘出土,對研究西周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法及族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該墓葬青銅器因埋藏過程中長期受坍塌泥土的擠壓破壞和墓葬復雜微環境中水、鹽和有機質等有害物質侵蝕,大部分青銅器出土時呈現不同程度的斷裂,殘缺、扭曲變形、表面硬結物、穿孔乃至全面腐蝕等病害狀態。這些病害的存在,不僅對青銅器的長期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也嚴重制約了文物展示作用的發揮,亟需修復。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博物館的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承擔了虢仲墓(M2009)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任務。

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家昌介紹說,接到任務后,我們綜合利用多種現代分析檢測手段,對該批文物進行現狀勘察評估,進行科學分析,制定了詳細的修復方案。遵循“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等文物保護原則,依據有關規定和行業技術標準,采用傳統和現代科技方法,對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344件青銅器進行修復保護:包括清除表面有害銹、避免其對文物本體進一步循環腐蝕,清除掩蓋表面工藝紋飾信息的土垢凝結物和腐蝕產物,使器物原本藝術風格得以展現;完成變形、殘缺、殘斷器物的矯形,焊接,補配和做舊等修整復原,恢復器物完整性和藝術風格。經過清洗、去銹、修整復原、表面緩蝕封護、做舊等工序,經過兩年的艱苦工作,順利完成修復工作。

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河南省文物局組織的驗收專家組通過實地查驗、聽取匯報、查看資料、討論交流后,認為該項目能夠嚴格遵循相關規定和行業技術標準,按照方案制定的技術路線進行保護修復工作,修復工藝科學合理,選用修復材料適當,保護修復效果較為明顯,達到了預期目標。

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陳家昌說,保存環境是青銅器保護修復后是否繼續腐蝕的決定因素,也是青銅器長期保存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效的環境控制可防止環境突變,使青銅器與周圍環境建立起一種穩定平衡。根據國際文物保護科學學會、國際博物館學會、國際保存修復中心等組織推薦,青銅器文物應處于溫度20℃,相對濕度40%以下的保存條件。目前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已建立起有效地溫濕度調控、通風、空氣凈化等環境控制設備,營造出相對穩定的展室、庫房保存環境,對已保護修復青銅器,進行了長期跟蹤檢查,未發現質變現象。項目針對部分脆弱青銅文物儲放,開發研制的一種具有環境監測調控及身份識別功能的智能囊匣裝置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記者:張體義)

標簽:

   原標題:虢國墓地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入選“全國十佳”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