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滬語的《奪子戰爭》將重播 你還喜歡嗎?

發布時間:2021-08-11 10:22:50
編輯:
來源:解放日報
字體:

暑期,隨著上海熒屏推出經典滬產電視劇展播,一波“回憶殺”正在涌來。8月6日,由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和SMG影視劇中心共同編排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開始播出;《十六歲的花季》今天起在新聞綜合頻道播出;下周一,滬語劇《奪子戰爭》經修復后,也將在新聞綜合頻道重播。展播劇目還包括《濟公》《圍城》《楊乃武與小白菜》。在這些劇目中,《奪子戰爭》的重播尤其令人矚目,當年,該電視劇創造了38%的收視率,成為當時10集以內電視連續劇收視率之最。

1997年《奪子戰爭》首播時,正值方言劇創作高峰。當時的滬語劇尤其是滬語情景喜劇,一度成為海派文化的鮮明符號。之后,由于相關政策對方言拍攝影視劇的限制,方言劇曾出現“斷檔”,并逐漸淡出熒屏。但近年來,方言在電視劇中的運用,又重新引發關注。脫貧攻堅題材的《山海情》播出時,除普通話版本外,專門推出了方言版。高口碑電視劇《裝臺》也采用了大量的西安本地方言。這讓人聯想起不久前關于電視劇《繁花》是否要講上海話的討論。如何看待方言劇?時至今日仍是個值得思索的話題。

上世紀90年代方言劇成潮流

“20世紀80年代,方言劇興起,至90年代,方言劇在東西南北齊頭并進,形成一種潮流。”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專門做過方言劇的研究。以四川、重慶方言劇為例,就有《凌湯圓》《死水微瀾》《傻兒師長》《山城棒棒軍》等代表作。至于東北方言劇更是不勝枚舉。

回到上海,從1995年《老娘舅》“開山”以來,滬語劇一度是海派文化的鮮明符號,尤其是滬語情景喜劇,就有《紅茶坊》《開心公寓》《哈哈笑餐廳》《噱占上海灘》等。

“從整個中國文藝發展史來看,方言在文藝作品中的出現是非常多的。”張斌觀察到,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方言節目的大量出現與本土藝術家群落有關,“比如四川的方言劇是四川本地藝術家群落集合起來做的。這種地方性的文藝樣態,它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是血脈相連的,也主要服務于方言區的觀眾。”

滬語劇《奪子戰爭》的導演梁山認為,用滬語拍攝,會給上海觀眾帶來“完全的親切感”。《奪子戰爭》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海,上海話具有獨特的語境與表達方式,“要準確體現那個時候,就得那么拍”。

在電視劇中適當采用方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并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噱占上海灘》有點滑稽戲的意味,《七十二家房客》就是方言的大雜燴,《奪子戰爭》在當時也很轟動。”在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對外漢語教師盛青看來,用上海話表現的滬語劇有很多可開發的潛力,也有助于本地方言的傳播。

不過,由于不少粗制濫造的方言劇或方言節目的出現,也讓這種藝術形態遭遇爭議。張斌用“俗”“窄”“舊”形容這一現象。“俗,指方言劇一味以方言俗語逗樂和制造噱頭,語言上存在‘臟、亂、差’;窄,指題材選擇范圍窄小,許多都集中在農村題材和傳奇喜劇的路子上,很難有氣魄宏大的大制作出現;舊,指演員集中在少數幾個人尤其是喜劇演員身上,沒有新鮮感。”

同時,方言的地域性也是把雙刃劍。由于語言不通,方言劇的傳播范圍窄,很難突破方言區域限制。“這點上,東北方言由于和普通話接近,加上二人轉、小品在央視春晚上多年出現,帶動一批東北喜劇演員登上中國電視劇舞臺。”張斌說,相比之下,川渝方言劇或長三角地區的滬語劇,在推向全國的過程中存在更大困難。這個問題,至今仍舊存在。

給觀眾提供更多類型的審美

“最近幾年,我們又看到了電視劇里方言開始慢慢回歸。”張斌說。以年初的熱播劇《山海情》為例,播出時同時發布普通話和西北方言兩個版本,方言版得到不少觀眾的認可,被評價為“很帶勁”。

說起推出方言版,《山海情》導演孔笙曾提到,這與拍攝之初他捕捉到的一個真實情況有關:當年協作幫扶的福建人來了西海固地區后,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也聽不懂福建話。所以最初就要過一個語言關。劇組到了西海固地區,最強烈的感受也是因方言而起。“那一方人就是那個樣子,他們的性格、喜怒哀樂就是這樣的。”于是,孔笙堅持以方言形式呈現故事,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員,希望《山海情》更貼近生活,讓觀眾更加深信戲劇背后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由于西北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音,我們參考了寧夏、陜西等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則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話。”孔笙說。

在張斌看來,每個方言區的人,跟語言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說”的關系,“這是種特殊的文化和生命體驗。這種語言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又和這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相搭時,會有很蓬勃的生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方言的濫用或誤用。以往對方言劇的限制,與普通話推廣以及市場上方言的濫用現象有關,“如今,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我們需要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影視作品需要給觀眾提供更高水準、更多類型的審美。”當然,電視劇全部采用方言拍攝并不現實,《山海情》所使用的是“泛西北話”,也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某地方言。

“我并不認為每部片子都要用方言,但方言劇有其存在的價值。”梁山認為,今天,什么是真正的上海劇,仍值得大家去思考。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開設了一門上海話選修課,由盛青授課。她期待未來能有充分反映上海文化的滬語劇出現,“首先要選擇好的劇本,然后選擇一些上海籍演員來表演。如果有幾部這樣的滬語劇,它的傳播度我是很看好的。”

今天再談方言劇,張斌覺得需要拓展題材領域,改變方言電視劇的固有類型印象。“對于方言劇,除了有面向全國的市場需求外,相鄰方言區也是個比較大的市場。或者就像《山海情》一樣,做多個語言版本,大家各取所需。”至于根據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改編的《繁花》,張斌認為,即使從試驗的角度,也要有方言的表達,“《繁花》小說構建了一個完全異于普通話的表述語境,它應該要有上海話版本,我挺期待的。”(記者 張熠 實習生 皮光宇)

   原標題:說滬語的《奪子戰爭》將重播 你還喜歡嗎?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08 063 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