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新,我把自己打成了一個笑話

發布時間:2021-10-28 20:01:59
編輯:
來源:華爾街見聞
字體:

成大生物(N成大)扎心了,

發行價是110元,但開盤價只有89.99元,

足足低了20.01元。

有網友算了一筆賬,科創板中一簽是500股,這么算來,中一簽開盤要虧1萬...

如果死扛,按收盤價80元計算,那要虧1.5萬,emmm...

還能算賬,那說明你沒中簽,可喜可賀。

中簽的股民可就沒這個閑心情了。

開盤前,一位中簽成大生物的股民說,“一會我的賬戶將會多5-10萬,哈哈哈,開心”

很快,市場就給他上了堂風險教育課。

這還不是最慘的,

前幾天,中自科技不是也破發了嘛,

上市之前,有機構預期這是一只“大肉簽”,中一簽或可賺10萬。

有小伙伴相信了,中簽后又是請客,又是計劃換個新車,然后...

現在換新車是不可能了,不知道請別人吃的飯,能不能被請回來。

說來也是怪,上周五以來,每天都有新股上市首日就破發。

10月22日,中自科技上市首日破發,收盤跌了6.87%。

10月25日,C可孚上市首日破發,收盤跌了4.43%。

10月26日,中科微至上市首日破發,收盤跌了12.63%。

10月27日,新銳股份上市首日破發,收盤跌了14.04%。

今天,N成大跌了27.27%,N戎美跌了13.18%。

新股破發潮越來越嚴重。

要知道,擱以往打新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現在咋就淪落成了賠錢貨?

01 新股“詢價”規則

別心急哈!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小伙伴們不妨先了解下打新規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新股申購的時候,都有一個確定的價格,比如這只股票是10元,那只股票是12元。

每只新股的申購價格幾乎都不一樣。

那這個價格是怎么出來的呢?

這就涉及到股票發行過程中的“詢價”環節。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場拍賣會。

承銷券商就是拍賣師,拍賣的是要發行的股票。

大家你出5元/股,我出7元/股,他出6元/股,根據對公司的理解,報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價格,然后把這個報價報給拍賣師,也就是主承銷商。

承銷券商會根據大家的報價,剔除一些無效報價和太高的報價,然后確定一個發行價格。

這個最終確定的價格就是小伙伴們打新時的申購價格。

02 新股“穩賺不賠”的神話

那么,新股“穩賺不賠”的神話怎么煉成的呢?

下圖總結了A股新股定價的演進過程,小伙伴們可以先看下。

2014-2019年,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行業默認“新規發行價不超過23倍市盈率”。

打個比方,

PE(市盈率) = 股價 * 股本 / 凈利潤

一家公司年利潤10億元,股本10億股,那發行價最高就是23元。

之所以有這個“默認規則”,就是為了讓二級市場有肉吃。因為新股上市后,市盈率通常能達到50、60倍甚至更高。

為什么這么設置,這不明顯是個bug嗎?

NONONO,沒那么簡單。這里有一個有意思的博弈,叫做贏家詛咒。

本質上還是因為機構和中小投資者存在信息差,面對質地好的新股,機構會搶食,把小投資者擠出去,質地不好的新股,小投資者就算拿到了,也會面臨虧損,這就叫贏家詛咒。

為了讓中小投資者留在市場,確保新股順利發行,就需要人為的把發行價定在較低的水平,算是對小投資者因為信息不對稱的一種補償。

但如果把發行價壓的太低,又對發行人不太公平。

2019年6月后,隨著注冊制放開,“新規發行價不超過23倍市盈率”的默認規則也被打破。但新股上市首日穩賺不賠的神話依然存在。

為啥咧?

因為詢價機制仍掌握在機構手中,一些過高的報價會被承銷商剔除。為了在二級市場吃到肉,就有機構“抱團”拉低發行價。

比如正元地信的詢價階段,雖然報價區間在1.97元到28.12元,但剔除掉最高的28.12元后,其余報價居然都在3元以下。

這種行為被稱為“機構割上市公司的韭菜”。低價發行,上市后股價暴漲,機構就能瘋狂收金。

這種情況持續了2年多,直到今年9月18日。

當日,監管層發布《詢價新規》,鼓勵投資者自主報價,同時將報高發行價的剔除比例從“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

一句話總結,就是變相提高了新股發行價。

《詢價新規》規定,老公司老辦法,新公司新辦法。也就是,9月18日之后發詢價公告和招股意向書的公司,都要按照《詢價新規》來詢價。

《詢價新規》有沒有實現“提高新股發行價”的目的呢?

,而且很明顯。

華安證券統計了一份數據,

橙色陰影部分的那些公司,就是9月18日后發詢價公告和招股意向書,要按照《詢價新規》詢價的那些準上市公司。

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橙色陰影部分的公司,發行價格明顯上漲。

第一只破發的中自科技,發行價格達到了投行建議區間下限的99%。

今天跌了27%的成大生物,發行價格也達到了投行建議區間下限的84%。

03 新股還能打嗎?

說了這么多,小伙伴們最關心的肯定是新股還能不能打?

打是肯定能打,但不能無腦打了。

如果把“打新”比喻成一個“彩票游戲”。

那參與詢價、確定發行價的機構就是“制造彩票的人”,參與打新的散戶就是“買彩票的人”。

你必須保證買彩票的人有中獎的可能,他才會買彩票。

新股發行價雖然在往上走,但一二級市場總要留一點差價。

舉個例子,一只新股,大家都覺得它只值10元,你機構詢價非要定15元,長此以往就沒散戶跟你玩了。

你只有定個9.5元,甚至更低一些,這個“彩票游戲”才能長久的玩下去。

不過,也要注意到一個現實變化——中獎的概率越來越低了。

前幾年幾乎是100%中獎,只要打中新股,就有的賺。

今后,可能只有那些定價合理偏低的新股才有的賺。

另外,打新是需要門票(持有一定市值的股票)的,

在打新穩賺不賠的年代,不少小伙伴,甚至一些熱衷打新的基金通常會選擇大金融、大消費等藍籌股作為門票股,

如果打新不再“穩賺不賠”,持有這些門票股的小伙伴就要小心了,

不排除一些人拋售門票股的可能。

本文作者:懶貓,來源:懶貓的豐收日,原文標題:《第一次打新,我把自己打成了一個笑話》

   原標題:第一次打新,我把自己打成了一個笑話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