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生病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

發布時間:2023-05-22 09:32:40
編輯:
來源: 裴洪崗 drpei
字體:

“你是醫生?

看了科普,知道了一些醫學常識,看病時遇到醫生說一些明顯不靠譜建議,或者開一些明顯沒用的藥,如果自己提出疑問,可能會聽到上面這句讓自己氣塞的話。

這種反問式溝通的合理性就不多說了,畢竟在一天要看幾十上百個病人的公立醫院環境下,指望醫生心平氣和耐心地回答質疑,確實不太現實。那病人,或者非專業人士,可以懷疑或否定醫生的說法嗎?

可以的。患者也好,醫生也好,都是人,是人就可能出錯。一般來說,在醫學問題上,醫生出錯的概率要比患者低很多,但回到個例上,還是要看情況。

對循證醫學有所了解的可能知道,一個合理的醫療建議,應該是綜合當前最佳證據+醫生經驗+患者價值意愿來做出的。

我在《循證醫學里的醫生經驗,指的是什么?》一文里說過,醫生的經驗,指的是醫生的臨床專業技能,即在臨床工作中積累的判斷力和操作實踐能力,這是只有做醫生這份工作,才更有可能積累到的能力。

比如一個肚子痛的孩子,判斷有沒有腹膜炎,很大程度依賴于醫生觸診時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可靠性依賴于一次次觸摸以及最后結果反饋建立起來。根據肚子痛的病史以及做觸診、影像檢查,最后分析出背后可能的疾病,也是需要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所以在臨床判斷和操作技能上,病人超越醫生的機會很小。

客觀的科學問題

但在當前最佳證據這個點上,則會有些不同,因為這是,

中國的醫學教育,在科學思維的訓練上有很大的欠缺,所以醫生大多缺乏循證意識,檢索查證上也沒有特別優勢,而且目前公立醫院的機制下,醫生的職業發展和自己知識準確性關系并不大,所以更新知識的動力也不足。

相反,病人對自己或孩子所遭遇的健康問題會更上心,學習意識也更強,再加上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便利性,有各種搜索引擎,有各種醫學科普賬號可以學習,還有諸如Uptodate之類的循證醫學知識庫可以查詢,只要有英語閱讀+檢索能力+循證觀念,就可以把某個醫學問題上的當前最佳證據的結論搞清楚。所以在當前最佳證據的層面上,患者比醫生掌握了更準確的信息是很有可能的。

人的大腦都有局限性,在知識爆炸性增長的年代,醫生在自己專業領域存在知識盲區并不奇怪,病人了解了比醫生更準確的知識,并不能據此認為自己比醫生更厲害,也不能因為醫生去翻書或查電腦就認為醫生不行,畢竟讀書和看病是兩種能力,但和醫生討論治療的合理性是合理的。

醫生具有病人所不具有的臨床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但不等于在知識一定比病人了解得更準確,遇到質疑講自己的依據和道理,也更容易獲得信任,用職業身份壓人,不會讓自己變得更權威,反而顯得自己沒底氣。

標簽: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循證醫學

   原標題: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生病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