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的盡頭是不是都是“造車”?讓人難以琢磨

發布時間:2022-08-17 09:09:53
編輯:
來源:金融投資報
字體:

日前,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發表的“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以及“小米創業思考”,引起了廣泛關注。人們最感興趣的是,這家互聯網智能家電領軍企業遭遇成長天花板以后的想法,對此,雷軍說,“小米在自動駕駛第一期投入33億元,第一期規劃140輛測試車,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消費電子的盡頭是不是都是“造車”?這是一個比較奇妙的世界,讓人難以琢磨。小米、格力、海爾、華為、美的等數碼消費或ICT巨頭都想進軍汽車制造,而“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吉利卻想方設法進軍手機制造。最關鍵的是這兩個行業似乎都已經進入了紅海競爭,并不是靠品牌技術、資金實力就一定有勝算。這就好比一個新的“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曾經是消費數碼巨頭的樂視,高調跨界“造車”卻被多方質疑,至今過得非常狼狽;一度想借道銀隆鈦鋰電池技術進軍新能源客車的格力,相關資產收購議案的股東大會居然被中小股東聯手否決,現在還在苦苦尋找新的突圍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吉利,在今年年初傳出要收購魅族手機,但現在大家也看到“不做中國的蘋果,要做世界的魅族”已經在市場上幾乎難見蹤影;ICT巨頭華為現在與小康股份的合作好不風光,但不要忘記華為曾經也在和北汽新能源銀狐的合作中黯然收場……

至于這些業界大佬為何要如此“亂戰”,理由也很合符邏輯,因為各自固守的傳統行業都面臨成長的天花板。最典型的是格力、美的所在的空調市場,從2017年開始,因為保有量達到新高、房地產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增速放緩,一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響跌至谷底,2021年開始略有起色同比增長9.96%,今年1-4月又同比下降8.7%,美的、格力的業績增速也勉強維持在個位數。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為各位大佬跨界擴張找很多理由,比如蘋果也在積極思考進軍汽車制造領域,特斯拉的馬斯克也要生產手機。這都沒錯,但是這些品牌并沒有遭遇成長天花板,一個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行業寡頭,而且特斯拉、蘋果的業績都在高速增長。即便如此,像蘋果這樣的企業雖然沒有遭遇成長天花板卻一直未雨綢繆,一直在投入巨資搞技術突破,比如蘋果的芯片也一度受制于高通,但它現在幾乎都在用自己的芯片。

從這個角度看,國內各路大佬遭遇自己的行業天花板就去其它行業“攪局”,什么賺錢做什么,有多少大佬想過要在自己所處的行業領域繼續深耕?有多少實用技術方面的突破?這是不是更值得我們思考。

標簽: 消費電子的盡頭是造車 讓人難以琢磨 里面的人想出來 外面的人想進去

   原標題:消費電子的盡頭是不是都是“造車”?讓人難以琢磨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