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曉月 期待美景重現——“探訪洛陽中軸線”系列報道之三-環球快看

發布時間:2023-05-02 10:57:28
編輯:
來源:大河網
字體:


【資料圖】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這是詩人李白《洛陽陌》中,對古天津橋的描述。天津橋,曾是唐代文人騷客的吟詠之地,也是當時人們游玩賞月之地。

5月1日,記者打開洛陽網,搜索“天津橋”一詞,顯示結果2448個。“建議天津橋按古風分為三段建設”“天津橋能否建成浮橋”……眾多帖子、留言,顯示洛陽人對天津橋的關切度。

今年3月3日,洛陽市委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2023年第一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隋唐洛陽城天津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再次點燃人們對天津橋的熱情。

洛陽天津橋始建于隋代、毀于元代,原本是浮橋,后來改建成了石橋。隋代天津橋是中國橋梁史上最早以鐵鏈連接船只而架設的浮橋;唐代改建天津橋,首次建造龜背形橋基,對后代石橋的建造產生巨大影響。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古天津橋應在今天洛陽橋偏西的隋唐洛陽皇城中軸線上。洛陽作家任見介紹,根據古籍記載,古天津橋上,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盛唐時期,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皓月高懸天幕,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傳來悠揚的鐘聲,這就是號稱“洛陽八景”之一的“天津曉月”。

歷史上,天津橋不僅是連接北部皇城和南部里坊區的重要樞紐,更是一處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但在唐代以后,隨著洛陽歷史地位的下降,天津橋的重要性也漸漸降低。到金代,赫赫有名的天津橋最終毀于一場大火。

今天,洛河上建起了眾多橋梁,它們或現代時尚,或美觀大方。但是,皓月當空之時漫步橋上,人們最期盼的,還是當年“天津曉月”的美景。

根據《隋唐洛陽城天津橋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洛陽提出要統籌推進天津橋與天街遺址保護展示,保持好隋唐洛陽城中軸線的連貫性、功能業態的延續性、空間形態的整體性,更好恢復古都歷史中軸線氣象,叫響“盛世隋唐”品牌。

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讓我們一起期待“天津曉月”美景重現。

標簽:

   原標題:天津曉月 期待美景重現——“探訪洛陽中軸線”系列報道之三-環球快看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