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頻遇黑天鵝,淘汰賽下半場出線不易-當前關注

發布時間:2023-05-23 06:59:02
編輯:
來源:廣州日報 鄧莉
字體:

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今年在汽車產業集中體現。前幾年風光的造車新勢力,今年開始頻繁遭遇“黑天鵝事件”;曾經“輸在起跑線上”的傳統車企,開始后來居上。近日有新勢力品牌的創始人公開感慨:“失敗了也值得尊重。汽車產業有著長周期性的特點,各領風騷三五年很正常。”


(相關資料圖)

在激烈的車市競爭中,要“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教訓:即將消失的品牌“輸”在哪里?表現搶眼的企業又憑什么領跑?這是期望能打“持久戰”的車企們,在前進中需要不間斷審視自身的焦點。

A面:新勢力的“淘汰賽”加劇

“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更別說汽車這種世界級競爭的產業。只要誠心正意,不是昧著良心掙錢,失敗了也值得尊重。前赴后繼的創業者,是保持社會活力和產業持續前行的重要推動力量。”日前,哪吒汽車創始人、合眾新能源的CEO張勇在微博上感慨。他還說,即便是現在遙遙領先的比亞迪,此前也曾被各種嘲諷。隨后,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轉發了張勇的微博稱:“認同。創業者要做不同事、不服輸、不盲從。”

據全國乘聯會數據顯示,哪吒4月位居新勢力榜單第二名,交付量已多月保持在萬輛以上;小鵬汽車的月交付量卻依然處于下滑通道,4月同比更下降21.36%。客觀來說,哪吒和小鵬都還算是發展穩定、在新能源賽道上擁有參賽資格的實力選手。讓這兩位行家有“共感”的是:新勢力隊伍中,陸續已經有多家開始失去賽跑資格。

在各大社交平臺搜索“愛馳汽車”,醒目的字條基本圍繞“工廠停工”等內容。同樣“停擺”的還有威馬汽車,近日頻繁被曝融資不到位、旗下4S店關門。雖然威馬5月15日官宣與中國誠通達成生態合作,但業內人士表示:缺乏有力產品和創新科技,這次合作難以挽回威馬的頹勢。此外,今年被爆出徘徊于退市邊緣的新勢力還有天際、高合、自游家等。

創業造車風險有多大?就連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也深有體會。在日前舉辦的特斯拉2023年股東大會上,他說,“面向未來12個月,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有一些公司會在未來不久就破產,我不確定這樣的大環境、這樣的企業發展動態,是好事還是壞事。”

B面:傳統車企加速上位

一邊是部分新勢力面臨挑戰,另一邊是一些傳統車企正在迎頭趕上。中汽協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車4月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76.8%和82.7%。因此,部分新勢力陷入生存危機,更應反省自己。當然,對手確實強大——尤其是傳統車企的快速“上位”。乘聯會數據顯示,在新能源品牌中,4月廠商批發銷量破萬輛的企業有11家,比亞迪遙遙領先,緊追其后的除了特斯拉,就是廣汽埃安、吉利、上汽、長安、長城等傳統自主車企。乘聯會分析,傳統自主車企在新能源路線上多線并舉,市場基盤持續擴大。數據也顯示,4月新勢力零售份額只有13.1%,同比下降3.9%。不容小覷的是,主流合資品牌電動化轉型戰略也已初見成效。也就是說,曾經“輸在了起跑線”的傳統車企們,已經開始找到快速上量的“通道”。

有了數據對比,不難理解市場的殘酷。如今的新能源市場,新勢力獨領風騷的高光時刻已過去,實力薄弱的新勢力正進入殘酷的“末位淘汰賽”。  

活下去:新能源車淘汰賽還沒有休止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市場現存148個品牌,其中20%的頭部企業占據著超90%的市場份額。市場競爭格局從原來歐美日德韓中“六分天下”向中國品牌獨占鰲頭轉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計,未來2到3年,將有超過一半的汽車品牌面臨“優勝劣汰”的局面。

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呈爆發性增長,多品牌“你追我趕”。頭部新能源車企已經正在蠶食傳統燃油車市場,理想、蔚來、極氪等開始以高端產品挑戰傳統豪華品牌,同時BBA等也在加速電動化轉型。此外,華為、小米、百度、富士康等科技企業的入局造車,也為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平添了許多變數。可以說,新能源車企的淘汰賽正在進入“下半場”。

爭上游:“出線”四大門道——

1、修煉自我 實現規模化

朱華榮認為,只有產品好、技術強、規模大、產出快的頭部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張勇認為,新勢力創業要“修煉自我,埋頭苦干,練好內功,打持久戰。”成為頭部的關鍵,是產品有足夠競爭力,產銷體量要達到足夠規模。新勢力中,蔚小理、哪吒、零跑等產品線已臻豐滿,口碑和聲量已逐漸打開。

2、戰略轉型 要“快準狠”

近一兩年來,合資企業感受到的變化是明顯的。今年,謳歌和寶沃退出中國市場,三菱、起亞舉步維艱。合資純電中,只有大眾ID.打開了市場,雪佛蘭暢巡、別克微藍、現代菲斯塔等純電銷量單薄。轉型慢、產品創新力不足是這些品牌最大的問題。

前幾年電動化轉型“快準狠”的車企,已開始進入“收獲季節”。廣汽、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等自主車企通過組織架構調整、規劃新能源序列等加速轉型;寶馬、奔馳、大眾等全球汽車巨頭也在扎根中國本土研發,全力以赴電動化。

3、強強聯合 謀求加速

本月初,長安與吉利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動力、海外拓展、出行等產業生態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品牌向上,助力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這兩家自主品牌的合作,為兩家車企未來的“持久戰”增加了籌碼。同是本月,德國大眾旗下軟件公司CARIAD的高層被集體“炒魷魚”,隨后大眾又被曝開始與華為就智能化合作開始新的談判。面對智能化領先的中國對手,大眾已經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靠自研“太慢”,不如先與“強者”合作。近些年來,汽車圈的跨界與內部合作不斷,這些不同領域的合作趨勢,預示著新能源車市場競爭的激烈,已不能靠“單打獨斗”。

4、堅持出海 走向國際

新能源車發展給中國品牌帶來了打開國際市場的機會。多位業內專家和車企掌舵手均在不同場合表達過對“中國品牌國際化”的看好。“未來十年,中國汽車一定會誕生世界級品牌。”朱華榮指出,中國汽車公司“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啟。預計到2030年,中國汽車公司全球市占率有望達到30%以上。(廣州日報 鄧莉)

標簽:

   原標題:造車新勢力頻遇黑天鵝,淘汰賽下半場出線不易-當前關注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