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業內聚焦:中國生物醫藥創新還要闖哪些“難關”?

發布時間:2023-09-18 15:13:40
編輯: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13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以“醫藥智造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3企業創新大家談生物醫藥專場活動在北京舉辦。活動上,多位業內專家就產業發展前沿及趨勢指引方向,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以中國抗腫瘤藥物研發舉例說,中國抗腫瘤藥物研發仍然面臨很巨大的挑戰,首先是源頭創新罕見,其次研發的靶點同質化非常嚴重,最后是臨床研究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資料圖】

“我們發表在國際頂刊的(論文)數量相對于其他國家明顯要少,甚至比韓國還要少,而且在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人才數量差距非常明顯,特別是跟藥物相關的創新藥的研發差距比較明顯。”徐兵河強調,要真正開發一個一流的藥物,需要重視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才能真正開發出創新藥物。

為此他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一是扶持企業成長,加大研發投入,創新驅動發展;二是培養臨床科學家;三是加強專利、技術、政策、市場等護城河的建設;四是以未滿足的需求為導向,走差異化創新路線;五是提升監管效率,合理設定中國區樣本量,加速全球化。

特別是談及差異化創新,他強調,臨床研發差異化包括病種,比如,食管癌、肝癌、胃癌、肺癌在中國都是發病率很高的腫瘤,要做這方面的小分子靶向藥,中國肯定比國外做得快。另外,有些腫瘤在中國的年輕患者更多、有些腫瘤男女發病有差異。他強調,既要有藥物研發差異,同時臨床研究也要走差異化的道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則在會上強調,最近二十年光是生物醫學知識方面的進展量相當于人類過去兩千年的總和。但知識只有團結起來才可能是力量,碎片化的知識不僅不是力量,甚至可能阻礙發展,把正確引向錯誤。

“我們現在寫那么多論文,讀那么多報告,它根本不是知識,它只是數據,數據只有整合起來才能成為信息,信息只有整合起來才能成為知識。”樊代明強調,生物醫藥創新需要把碎片進行整合,這種整合既需要行業的自然整合,也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

“從產業環境來講,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環境、疫苗的產業環境現在處在歷史的最好時期。”張云濤認為,政策層面把生物醫藥作為國家發展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

面對當下外部形勢、內部需求的特定環境,他提出了幾方面的建議:一是創新發展,真正解決原始創新的問題;二是加強防控體系建設;三是產業集群化;四是加強監管;五是走向國際化。

談及國際化,他強調,“把多余的產能輸出之外,你的產品只有跟國際上的大公司的產品同臺競爭、同臺使用,才能提升我們的能力。”

張云濤表示,醫藥是體系認證,是壁壘很高的行業,特別是疫苗,只有認證,你的隊伍、人才才能整體提升,只有跟國際上的大公司對標、超越,才有機會,所以國際化也是疫苗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天,活動還展示了前期征集的生物醫藥產業問題及優秀解決方案,8家生物醫藥行業企業簽署4項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與成果轉化落地。

北京金科君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清華海峽研究院國際醫療技術創新轉化中心、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單位的企業家,以“生物醫藥企業跨界合作和融合發展”為題進行對話交流。

標簽: 生物醫藥 產業環境 疫苗 難關 差異化

   原標題:每日速看!業內聚焦:中國生物醫藥創新還要闖哪些“難關”?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