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樓市2018年上半場:二手房市場觸底反彈
經歷過2015年及2016年的瘋狂、2017年的慘淡后,北京樓市在2018年的“前半場”喜憂參半。雖然新房、土地、房企銷售等各項指標仍處于較低水平,但是作為北京樓市風向標的二手房市場,觸底反彈,交易量連續四個月超過萬套,讓寒冷多時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多了些暖色。
“查漏補缺”遏炒房
2018年,仍是一個調控大年,從全國范圍來說,目前已經累計出臺190余次調控,刷新歷史紀錄。縱觀北京,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僅沒有絲毫松懈,還時常小幅加碼,目前共計發布調控政策30余次。
上半年,在“限購、限貸、限價、限購、限商”的基礎上,北京房地產嚴控依舊,新房隱形限價“紅線”并未放松,房貸利率繼續攀升,首套房貸率普遍上浮10%。不過分析上半年北京出臺的具體調控措施,主要體現在加強市場監管、查漏補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等。
年初,北京市住建委聯合北京銀監部門開展了專項執法,嚴查房地產經紀機構、金融機構等參與變相加杠桿、首付貸等違法違規行為。4、5月份,北京市區兩級住建部門聯合執法、連續曝光違法違規房地產中介機構,其中,嚴厲打擊隨意違約、隔斷群租的行為。
為了遏制“學區房”炒作現象,維護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北京西城區房管局對轄區內的所有房地產中介機構提出要求,嚴禁以“學區房”為賣點發布房源信息,不得以“學區”概念炒作二手房交易。
對于個別住宅拆分炒賣現象,北京市住建委發布政策,明確成套住宅和住宅平房,其房本不得拆分。還有嚴懲違規“商改住”銷售、限房價項目不得捆綁精裝修等。
在行政手段打擊炒房的同時,北京也積極建立長效機制,諸如出臺限房價項目銷售辦法,積極推進集體土地上租賃住房項目的建設,推出職工集體宿舍。
二手房初見回溫
正是在這樣嚴苛的調控環境中,北京樓市踽踽獨行,縱觀上半年的成績單,多個數據表現不盡如人意。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網簽不足萬套,這是北京有網簽記錄以來半年成交的歷史最低值。新房市場的不振直接影響房企,今年上半年房企的普遍完成率不高。
數據不好的還有土地市場,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土地共成交31宗,土地成交數量減少36.73%;土地成交金額為751.34億,環比減少過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房與土地市場成交數據不佳雖然有調控政策因素,但是供給端的缺位是主要原因,比如上半年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限房價項目并未如期大批量入市,而上半年的土地供應大頭還是去年供應的剩余,新增供應并不多。
不過,從北京二手房市場的走勢或許可以窺出一些不同的信號。進入3月份后,北京二手房成交量開始反彈,3、4、5月月均成交過萬套,特別是5月份,大爆發,超過1.8萬的交易量創下了14個月以來的新高,雖然6月份成交量有所回落,但是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剔除掉5-6月學區交易等影響,二手房市場屬于平穩期。
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
下半年的房地產市場成色如何?根據6月19日北京市住建委發布的《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白皮書(2018)》,2018年,北京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在居民杠桿購房依然很高、長效機制尚未有效承接、房價依然有上漲動力的情況下,行政性調控短期內預計仍難退出。
有業內人士說,隨著二手房交易回暖,以及下半年限房價項目的集中入市,購房者的心理預期將發生改變。但是連續三個月的上漲后,由于此前積壓的需求釋放,疲軟之勢呈現,量價開始回落。
另外,限房價項目的集中入市,也讓購房者的預期發生變化,低于周邊項目的房價,不少購房者為之心動。不過,下半年巨量限房價項目供應到來時,購房者是否會買單?仍需且看且行。
房企53.68億
合作開發多中海居權益榜首位
北京市場一直是龍頭房企們爭奪的重要戰場,過去幾年來,萬科、保利、首開股份、融創中國等房企都是Top10的常客。但今年上半年榜單出現新變化,陽光城、金茂、金隅等房企進入2018上半年北京房企銷售金額Top10陣營。值得一提的是,中海地產異軍突起,在房企權益銷售金額Top10中,中海地產以53.68億元奪冠。
Top10排位“換血”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2018上半年北京房企銷售金額Top10的排名首次以流量銷售和權益銷售區分。按照統計口徑,流量銷售中涉及合作開發項目不做重復計算,以企業操盤口徑為準,而在以往,合作項目多重復計算在各家房企中,注“水”較多。
眾所周知,地價高企、限制諸多的北京,房企獨自拿地與開發充滿不確定性,為了分攤風險共享收益,從幾年前開始,聯合拿地、抱團取暖就成為房企拿地布局北京的主要手段。
縱觀2018年上半年北京房企流量銷售金額Top10榜單,萬科以76.04億元位居榜首,但中海地產卻異軍突起,從去年上半年位于top10開外,今年上半年以53.81億元(企業提供67.3億元)位列榜單第二,不過在2018年上半年北京房企權益銷售金額Top10中,中海地產以53.68億元奪冠。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中原地產統計,中海寰宇天下以38.5億元奪得上半年北京單個項目銷冠。
Top10中第二個變化是,據克而瑞分析師崔秀程分析,以流量銷售榜單為例,第一、第二、第三名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從第四名城建開始,房企依然保持著相對集中的態勢,一直到第八名的金茂,彼此間的差距都不算太大。
第三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2017年上半年排名Top10的房企分別是首開、萬科、首創置業、龍湖、住總、保利、北京城建、融創中國、北科建等企業,但是2018年過半房企更替,華潤置地、金隅股份、金茂、天恒置業、京投發展等上榜。
網簽延遲影響業績?
縱觀2018年上半年房企在北京房地產市場的表現,有突出者,但是銷售業績普遍呈現下滑趨勢。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2018年上半年,北京排名前十的房企流量銷售金額共計326.64億元,其中top3的門檻由去年的105億元降至今年的36億元,top10門檻由去年的48億元降至今年的23億元。
統計口徑發生變化,使合作項目較多的部分房企流量銷售額大幅下降。以2017年房企北京新增項目為例,首開所得15個項目全部為聯合所得,而排名第二的保利,10個項目聯合所得,緊隨的龍湖、萬科等房企也全部聯合摘得項目。
按照“誰操盤、算誰的”的流量統計口徑,萬科參與的項目多為自己操盤,而首開股份多為戰略投資,一個流量銷售額第一,一個大幅下降,僅為29.55億元。
不過,也有不少開發商反映,網簽存在滯后性,項目的內部簽約與住建委的網簽數據差異較大,今年尤其嚴重。其中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北京新房項目預售審批仍然較為嚴格,主要體現在限價與網簽限制。
據了解,上半年中國金茂在北京市場的網簽數據雖然只有20多億,但實際銷售金額超130億元,還有龍湖地產銷售46.7億元,網簽數據也只有20多億元。
今年,北京房企的日子并不好過,寄希望限房價項目的集中入市來推動業績的上漲,但到上半年最后時刻“閘口”才微松,僅四個項目入市。而隱形的限價“紅線”讓以往部分高價拿地的項目遲遲難以入市。
一位開發商人士透露,“全國大型房企在北京市場的銷售業績完成非常艱難,時間過半,普遍完成率不到30%,個別完成50%,已是鳳毛麟角。”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