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要成為科創高地的路途還有多遠?該怎么下功夫?
企業才是科技創新的真正主體。
衡量一個城市的科技創新力,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質量,一定是重要指標。
中原要出彩,鄭州首先要出重彩;河南要崛起,鄭州必須成高峰。但目前,作為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鄭州,在高新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上,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追趕之路上,鄭州要成為科創高地的路途還有多遠?該怎么下功夫?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鄭州排“老末”
創新力的評估,離不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這個指標。
根據企業預警通平臺的數據盤點,截至2021年7月4日,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列前三,分別為30027家、16891家、11555家。鄭州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僅為2944家,排名墊底。相比處在中游的天津(7436家)、武漢(6225家),仍存在較大差距;距離排名倒數第二的重慶,也相差千家以上。
鄭州師范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名譽院長喻新安認為,鄭州的科技創新資源相對短缺,特色也不是很明顯,并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科研創新團隊和市場主體。
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到,鄭州市的創新主體正在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從2017年的856家、2018年的1323家,發展到2019年的2048家,兩年連續突破1000家及2000家大關,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總體保持穩定向好發展態勢。
鄭州規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靠前
雖然高新技術企業的“底子”相對薄弱,但近些年來,隨著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大力扶持,鄭州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漲勢十分喜人。
河南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鄭州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7%。
從增幅來看,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重慶的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排名第一;鄭州增長12.7%,穩坐亞軍寶座;成都增長11.8%,排名第三;而天津的增速較為靠后。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鄭州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4%。2019年,鄭州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9%。
再來看地區生產總值:2018年,鄭州市GDP增長8.1%;2019年,鄭州市GDP增長4.1%;2020年,鄭州市GDP增長3.0%。
可以看出,與2019年、2020年較為低迷的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和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態勢相比,鄭州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在近兩年受到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等影響并不大,增速持續保持在兩位數以上。
目前鄭州已形成了七大主導產業
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側重各有不同。
截至目前,鄭州已形成七大主導產業,包括電子信息工業、新材料產業、生物及醫藥產業、現代食品制造業、家居和品牌服裝制造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鋁及鋁精深加工業。
其中,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兩個產業集群已經達到5000億級。此外,鄭州將氫燃料電池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傳感器、5G及北斗應用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規劃布局。
從鄭州的幾件科創“大事”上,可以看到其對于鄭州科創高地的“謀篇布局”。
《2021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0年,中原科技城掛牌啟動,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除此之外,軟通動力、海康威視等龍頭企業和中科院過程所等科研機構入駐;總投資846.7億元的79個新基建重點項目開建,新華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基地、中國長城(鄭州)自主創新基地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可以說,從產業中心的構建,到項目研發中心的建設、龍頭企業的入駐,以及投資的力度,都可以看出鄭州市在積極做一棵“梧桐樹”,吸引“鳳凰”來。
“國家隊”成員都有自己的“科技名片”
其他幾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名片”也各不相同。
西安市將“硬科技”作為名片,華為中國區運營商總部落戶西安,以及比亞迪智能終端、西飛民機新舟系列、陜汽重卡擴能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都讓“硬科技之城”的特點更加明確。
但目前西安市的支柱產業還不夠強。2020年其六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醫藥)總產值剛突破4000億元。
似乎大家都在抓電子信息產業。根據成都市經信局的消息,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成為成都首個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產業。除了一些政策的扶持之外,成都對龍頭企業的吸納集聚作用也十分明顯。成都京東方、深天馬、路維光電、3月上市的極米科技等頭部企業的進駐,都形成了十分明顯的圈層效應。
廣州歷來以石化產業、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為支柱產業,金融業已經成為其第四大支柱產業。廣州提出,未來五年要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突破1.2萬億元。1.2萬億元,正是2020年鄭州市的生產總值規模。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4個直轄市,2020年也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擁有自己的成績。
近年來,北京在機器人和智能高技術領域產品生產增長較快。其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和液晶顯示模組產量分別增長18.9%、13.4%、9.7%和6.9%。
重慶市作為智能終端生產基地,2020年,重慶筆電產量突破7000萬臺,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
天津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過程中,確立“以制造業立市”的發展路徑,提出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全力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向高端化邁進,著力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重點,以高端裝備、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為支撐的“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上海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先鋒隊”,加快發展創新型產業,而其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實現總產值近1.4萬億元。
喻新安認為,不同城市的發展定位、發展潛力是不同的,比如鄭州,有交通樞紐的作用。在發展高新技術時,應該去突破一些情景制約和薄弱環節。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