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風起云涌,當代置業先聲奪人
全球經濟尚未走出低迷,「綠色」產業成為新增長引擎。剛剛于9月份落幕的20國集團(G20)杭州峰會著墨「綠色金融」,一個月后的金秋十月,中國綠色科技房地產企業——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01107-HK)宣布成功發行3.5億美元境外綠色債券,可謂在「綠色金融」領域先聲奪人。
今年9月份G20杭州峰會中,「綠色金融」被納入峰會議題。《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明確表示,綠色金融有潛力動員私人投資以應對氣候和發展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個月后的10月14日,當代置業(01107-HK)宣布發行2019年到期的3.5億美元6.875釐優先票據,并且票據作為綠色債券發行,獲準于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和報價。自此,當代置業成為首家發行綠色債券的香港聯交所上市之內地房地產企業,也成為資本關注與追逐的焦點。
內房股首吃綠債「螃蟹」
近年中國霧霾問題凸顯,加之環境惡化易造成經濟損失,整個社會包括資本市場越發重視環境保護,政府及民間鼓勵發展綠色金融產品。目前,國家「十三五」規劃已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戰略,中央及政府亦推出PPP(公私營合作制)模式,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綠色產業。
作為攬「綠色」、「地產」兩大熱門話題于一身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當代置業自2000年在北京成立以來,一直傾注于打造「綠色+舒適+節能+移動互聯」全生命週期的生活家園,在北京、上海、蘇州、西安、太原、佛山等多個城市建有物業項目,并憑藉自主研究的科技系統,獲得20余項國內外綠色建筑大獎。這與當下大熱的「綠色金融」概念不謀而合,因此,發行綠色債券也顯得水到渠成。
降融資成本 擴盈利空間
根據當代置業的公告,此次綠色債券旨在為符合綠色債券準則且具有環境效益的該集團現有項目及業務提供資金,方式為對相關項目現有債務進行再融資。
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產品之一,對資金的使用有嚴格要求,包括必須涉及綠色產業。根據當代置業的綠色債券框架,綠債資金的施用項目必須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至少為設計評價標識或運行評價標識「2星」)或美國LEED綠色建筑認證(至少為「金級認證」)或與以上認證同等水準的綠色建筑標識。這無疑顯示當代置業深耕綠色地產領域之決心。國際權威的獨立認證機構——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為當代置業發行綠債出具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報告顯示,該集團旗下已有兩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3星評價、兩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3星評價、六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2星評價。
從投資角度來看,綠色債券是當代置業響應國策下開拓的新融資渠道,可以有效降低集團融資成本,增加資本實力,從而擴大盈利空間。雖然置身于負債率高企的中國房地產行業,但當代置業此次積極優化債務結構,亦是為集團長久發展夯實基礎,進一步令股東利益及企業價值最大化。
事實上,作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當代置業一直以出眾的財務表現吸引投資者。今年上半年集團錄得總經營收入約人民幣42.71億元,按年大增118.6%;歸屬股東利潤按年增加75.8%至約人民幣5.00億元;合約銷售額則按年勁升70.6%至人民幣74.51億元。今年8月當代置業已獲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上調長期外幣和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至「B+」,展望「穩定」,顯示公司整體實力得到國際市場認可。
國策支持 6000億綠色市場待開拓
雖然全球首只綠色債券可以追朔至2007年的歐洲,但綠色債券在中國尚屬一片資本「藍海」。去年底國家出臺《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和《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正式為綠色債券提供法規保障。今年初浦發銀行于中國境內發行首批綠色債券,其后7月份領展發行首只香港企業綠色債券,規模達到5億美元,并獲得4倍超額認購,足見資本市場對綠債反響之熱烈。
中國「綠色金融」市場有多大?尚難有統一答案。不過,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今年4月曾在華盛頓表示,中國未來5年需要在綠色產業每年投入6000億美元。
展望未來,相信除當代置業外,還會有更多企業或金融機構加入「綠色金融」行列,綠色債券也有望成為融資「新寵兒」,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屆時,當代置業作為首吃綠債「螃蟹」之內房企業,勢必能為同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與參考。
轉自 《資本一周》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