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資產為什么總是被拒絕?

發布時間:2016-10-26 10:39:42
作者:頂城小編 編輯:俊采星馳
來源:項城網
字體: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資產總是不那么順利,從2015年至今,總共有400億美元的中資收購計劃遭到了否決,否決原因大部分是當地政府的安全審查,和企業自身的問題。那么除了這些還有別的原因嗎?

  10月25日,先正達CEO Erik Fyrwald在公司三季度業績報告中稱,因歐盟在內的監管部門審批要求雙方提供大量附加信息,與中國化工的交易預計將延期到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此前,中國化工和先正達的管理層一直維持著在2016年底完成交易的預期。

 

 

百微盤推廣.jpg

  事實上,這已不是中企海外并購遇到的第一個挫折。據FT中文網統計,自2015年年中以來,總計近400億美元的中資收購計劃絕大部分遭到否決。

  據記者統計,中資收購計劃被否決的原因大致分為國外政府安全審查及企業自身原因等。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數家外媒紛紛報道一季度中國海外并購總規模將近千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對于外媒的報道,中國商務部數據則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并購項目共計142個,實際交易金額165.6億美元。

  史上最大境外收購案再受挫

  實際上,自今年2月初發布收購要約以來,中國化工已經數次延后收購要約期限。

  但Erik Fyrwald依舊在先正達三季報中表示,與中國化工的交易,肯定是個“持續的選擇”(will ensure continuing choice),各國的交易審批程序正在順利進行,但在行業合并層面,包括歐盟在內的監管部門最近目前要求交易雙方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以通過審查。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化工已于9月23日正式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反壟斷審查文件,此前預計在10月28日得出裁定結果。

  來自彭博社消息則稱,“中國化工和先正達沒有在截止日期前提出讓步條件。”所謂“讓步條件”(make concessions),指為了能通過監管部門的反壟斷審查,交易雙方對業務和資產進行的調整和安排,譬如剝離、重組重疊業務的資產等。

  多位并購業務專業人士在接受財新采訪時表示,為了通過各國反壟斷調查,收購方常常需要分拆業務或者做出子公司更多獨立性的安排,這些操作并不復雜,“看起來,中國化工不想交易那么快通過,市場對此很困惑。”

  北京歐翰源投資基金董事長王希庚則認為,鑒于此種狀況,中國化工對先正達的收購,很可能中止。

  對于上述說法,中國化工企劃部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一切正常推進中。”

  據記者了解,先正達是世界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 2007 年的全球銷售額約 92 億美元,其業務遍及全球 90 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員工近2萬人。今年2月,中國化工集團宣布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公司,如果交易完成,將成為史上最大一筆中國資本海外并購項目。

  又是安全又是外匯,中企出海問題重重

  實際上,除了反壟斷審查,中企海外并購路還存在著種種問題。

  首當其沖的就是國外政府的安全審查。據FT中文網消息,私人股權集團黑石放棄了把加州圣迭戈地標性的科羅納多酒店(Hotel del Coronado)以大約10億美元出售給中國安邦保險的計劃,這是因為該酒店靠近一個敏感的美國海軍基地。

  今年8月,澳大利亞政府則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香港公司長江基建買下該國最大配電網絡76億美元控股股權。

  據參考消息網,飛兆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則于年初拒絕了華潤集團和清芯華創發出的26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原因是擔心會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阻撓。

  對于上述種種問題,王希庚提出,由于很多信息只有單方面信源,其具體原因,實際上還待考證;同時,國外政府的安全審查有其客觀條件,大部分情況也不是只針對中資企業,“比如三星手機的問題,美國一樣查,所以很大程度上其對外資的監管是一致的。”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陸克、前沿策略集團巴卡勒則撰文提出,除了海外投資銀行家和收購目標以外,外國政府確實越來越對中國買家感到警惕。比如在歐洲,飛利浦照明(Philips Lighting)最近迫于美國方面的壓力,放棄了與中國投資者的30億美元的交易。在收購國際企業的時候,投資目的越不清晰,中國企業面臨的審查和監管挑戰就越多。

  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的匯管制度。外媒曾報道,中國財團擬于今年以12.4億美元收購挪威瀏覽器公司Opera Software,但由于在最后期限前難以獲準轉移資金出境而導致了這些交易失敗或瀕臨失敗。中聯重科收購美國第二大工程機械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失敗也曾被傳出是因外匯管理,最終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辟謠。

  王希庚則認為,外匯管理不是最大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民企的技術問題。“如果民企找一個經驗豐富的第三方平臺來輔助完成交易,就不會存在種種問題,還是經驗不足。”

  中資企業還需積累經驗

  中資出海,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商業本身。

  以得利斯(002330.SZ)以 1.4億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第四大牛肉生產企業Yolarno失敗為例。得利斯在公告中稱,在收購 Yolarno過程中,由于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事務復雜,相關工作未能達到合同中規定的在 6月 30日前完成相關交易的要求,所以終止并購。

  有分析人士就直言,得利斯海外并購經驗不足,或是導致此番并購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重要原因。

  王希庚表示,中資企業出海最大的問題就是經驗不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認為,外資企業海外并購一般會做長期準備,且準備時間普遍達到10年以上,而中資,則很大程度上為了并購而并購,準備不足導致出海路中付出的溢價較高,同時面臨大量風險。“中資企業缺乏出海經驗,同時也欠缺成熟的團隊及管理模式,同時,目前第三方輔助平臺如投行、咨詢機構、顧問等也普遍以外資為主,他們實際上不夠了解中企的需求。”

  王希庚也坦言,中企出海路確實時間太短,最長也就是改革開放后,而外資中則不乏百年跨國企業。

  雖然面對種種問題,中資出海動力依舊強勁。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購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占同期對外投資額比重也超過了2015年的34%。實際并購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達12個。

  “我們在這五年成長很快,相信未來會更為專業。” 王希庚道。

  原標題: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資產為什么總是被拒絕?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娛樂 | 微盤 | 熱點 | 社會 | 房產 | 國內 | 國際 | 投資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財經 | 知識 | | 財經新聞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P2P網貸 | 銀行 | 投資 | | 房產新聞 | 房價走勢 | 政策法規 | 樓市行情 | | 健康資訊 | 養生指南 | 美容整形 | 健身減肥 | 兩性健康 | | 教育動態 | 政策法規 | 留學移民 | 考試資訊 | | 法律知識 | 汽車知識 | 投資知識 | 醫學知識 | 財務知識 | 股票知識 | 生活小常識 | | 娛樂新聞 | 明星 | 電影 | 電視劇 | 搞笑 | | 創業新聞 | 風投動向 | 創業項目 | 人物故事 | 創業指南 | | 體壇頭條 | 體育明星 | 足球 | 籃球 | | 手游 | 網游 | 頁游 | 單機 | | 景點 | 攻略 | 旅游 | 美食 | | 科技資訊 | 數碼前沿 | 互聯網 | 業界動態 | | 新車 | 導購 | 評測 | 保養 | | 明星娛樂 | 社會萬象 | 搞笑圖片 | 圖說世界 | |
關于我們| 廣告合作| 聯系我們| 鏈接交換| 法律聲明| 手機版
項城網 www.bennys.cn -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法律聲明。
項城網(www.bennys.cn) 版權所有 網站統計
鄂ICP備14010903號-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