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家掛牌企業退回協議轉讓 新三板做市降溫
記者從某券商新三板做市部門獲悉,去年年末以來,公司負責做市的企業數量不增反減,連續擴張兩年多的做市部門工作節奏放緩,“從之前一人盯十幾家公司交易變成了七八家”。

而全國股轉系統提供的數據也顯示,至2月21日,做市企業總數變為1635家,比去年年末的1654家減少19家。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按照Choice數據終端提供的統計,隨著20日盛航海運等5家企業由做市轉讓轉回協議轉讓,退回協議轉讓的企業總數達到138家。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起步于2014年8月,在2016年以前,沒有出現過做市轉協議的案例。2016上半年,出現10起做市轉協議的案例,但到了下半年,做市轉協議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每月新增案例從六七家增至10家。2016年12月,當月新增做市轉協議案例數量突破20家,到了2017年1月,這一數字已經突破30家。至記者發稿時,2月份又有16家企業發布了轉回協議轉讓的公告。
聯訊證券副總裁曹衛東判斷,新三板做市企業轉為協議轉讓的熱潮將在2017上半年達到高峰!吧习肽曜鍪修D協議股票數量或將在200至250家之間;2017年下半年,這一勢頭有望逐步放緩,預計2017年全年做市轉協議股票數量或將在350至400家之間。”
曹衛東認為,大量新三板做市企業擬啟動A股IPO或并購計劃,但資本運作計劃和做市商交易制度發生沖突,是出現這一熱潮的重要原因。具體來看,首先,諸多進入上市輔導進程及正在籌劃實施并購的掛牌企業選擇變更協議轉讓,避免股權分散及三類股東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其次,在掛牌企業并購過程中,變更協議轉讓也是完成股東變更和清理工作的重要步驟。
再者,一些做市轉讓企業面臨股東減持或私募產品到期的處境,目前以缺少大宗交易平臺的做市轉讓方式難以操作;此外,一些處于停牌中的做市轉讓企業也擔憂一旦復牌后將有可能被砸盤,為避免股價暴跌從而采用協議轉讓。
聯訊證券同時有研究表明,做市轉協議交易企業的營收和利潤水平普遍高于市場平均水平,而平均做市時長以一到兩年之間為主。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假如真的出現300家以上優質新三板企業退回協議轉讓的話,對做市商和企業、投資方來說,都有不小的壓力。
有豐富上市公司和新三板企業投資經驗的力鼎資本創始合伙人、CEO高鳳勇則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內在原因在于IPO制度和新三板做市交易制度之間目前存在不連貫之處。
高鳳勇指出,現行IPO制度中,對于股東超過200人的公司,或者股東中存在的所謂“三類股東”情況下,能否順利IPO或者在什么情況下能夠順利IPO,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帶。“而在做市制度下,企業無法自行控制股東人數和股東形態,退回協議轉讓就成了最理性的選擇。”
高鳳勇認為,維持新三板的優秀公司能安心地保留做市交易狀態對新三板的健康發展善莫大焉!敖ㄗh監管部門以指引的形式明確制度模糊地帶。比如什么樣的資管計劃是可以成為三類股東的,什么樣的穿透核查標準可以適用!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