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看西看】明明:中國經濟強復蘇,外資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

發布時間:2023-03-13 16:03:16
編輯:
來源:中新經緯
字體:

中新經緯3月8日電 題:中國經濟強復蘇,外資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

作者 明明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因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強于預期,瑞銀集團(下稱瑞銀)6日上調對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報告中寫道,目前預計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5.4%,高于此前瑞銀估計的4.9%。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外資機構紛紛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相關資料圖)

外資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國際上對于中國2023年的經濟走勢有著愈發樂觀的預期,大家對于中國經濟好轉是抱有信心的。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各項經濟指標提升,中國經濟呈現出較強的復蘇勢頭。與此同時,在最近的中央各項表態中可以看出,“穩增長”仍舊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加強了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

中國經濟最大優勢在于消費復蘇活力

站在2023年的視角來看,我認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優勢就在于消費復蘇的活力。

2021年是2020年疫情后的復蘇之年,雖然疫情的擾動仍然存在,但相比于2020年影響已經大大削弱。通過分析2021年的消費復蘇路徑,可以為分析2023年的消費復蘇提供合理的參考:商品消費方面,金銀珠寶、汽車等消費升級類商品將有更強表現,建筑裝潢、家具等地產周期商品有望受益地產銷售回暖從而實現增速提升;服務消費方面,伴隨著疫情管控的放開,消費場景的限制減少,居民外出消費意愿的提升,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旅游、文娛等線下消費場景有望快速回暖。

從2023年的數據來看,也可以得到印證:交通方面,重點城市地鐵客運量已經遠超往年同期,也超過了2019年水平;聚餐、會議、婚禮等活動的需求量也有明顯回升。結合2021年的復蘇經驗,以及2023年年初的相關數據,中國消費復蘇將充滿活力。

此外,基建也將持續發力,創造投資需求。2022年的基建(不含電力)投資增速達到了9.4%,較好地彌補了房地產投資下降形成的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預計在政策性金融工具延續以及專項債前置的支撐下,2023年上半年基建有望實現10%以上增速。

同時,2022年四季度因為疫情擾動延遲的實物工作量將在2023年上半年集中發力,尤其是在新基建和新能源等領域,基建將起到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中國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我認為消費及投資將有力保障經濟增長,因此5%的經濟增長目標實現難度不大。從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曾多次強調“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預計在疫情影響減弱、居民消費意愿回暖等利好因素以及國家各部委出臺的多項促消費政策下,2023年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有望實現強勁復蘇。

美國經濟較強韌性利好中國出口

而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狀況對中國經濟外需有重大影響。

從美國1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非農就業、非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CPI(消費價格指數)/核心CPI、零售銷售總額等等都超出了市場預期,顯示出短期內美國經濟的韌性以及通脹的持續居高不下。經濟數據的超預期,疊加上美聯儲官員近期的鷹派發言,預示著美聯儲或仍將進一步加息,這有可能會使得人民幣匯率波動尤其是貶值的壓力增大,但人民幣的強弱更多地要看內生修復動能的強弱。國內經濟修復目前仍處在早期,進入3月,國內經濟數據的陸續披露或有望逐步驗證基本面的修復情況,同時全國兩會期間的政策信號也值得期待。因此,美國的經濟及通脹現狀預計將不會對人民幣產生較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較強的韌性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中國出口。從經濟數據超預期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衰退時點有望推遲。從消費端來看,美國的消費需求有望在上半年保持韌性,從而減輕中國消費品的出口壓力。從生產端來看,美國制造業PMI短期進一步下跌風險緩和,也將一定程度減輕此前海外資本開支需求放緩對于中國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標簽:

   原標題:【東看西看】明明:中國經濟強復蘇,外資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