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訊息:云南推動高質量發展觀察之一:科技助力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4-07-07 18:12:24
編輯: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中新網文山7月7日電 (記者 韓帥南)夏日炎炎,位于云南省文山市臥龍街道的50余畝林下種植三七長勢良好。林下種植是利用生物多樣性“相生相克、生境耦合”原理,讓三七回歸山間野林。

圖為林下三七種植基地。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攝

近年來,云南立足生物多樣性實際,支持創新團隊在農業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記者近日在云南文山、宣威、羅平等縣市看到,林下種植、光伏調水、大數據等技術,正助力該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云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種植管理部總經理楊朝東介紹,該林下三七種植基地由“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專家團隊挑選地塊,在地形坡度、土壤有機質、樹林透光率等方面都十分適合三七生長。該公司按照專家的技術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種出高品質、高效益的有機三七。

林地中還安裝云平臺大數據遠程監測設備,實時監測三七生長情況、空氣質量、土壤溫濕度、土壤pH值等。“林下種植不僅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增加了林業農戶和三七種植戶收入。”楊朝東說。

在宣威市熱水鎮的一處山間,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整齊排列,為水泵機組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實現“水往高處流”。河水被提升800多米的高度后,成為6個鄉鎮1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灌溉用水。

圖為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板。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攝

“周邊村民都把小江光伏提水項目叫作宣威的‘都江堰’。”宣威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付程介紹,2023年,宣威市遭遇了自196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大的冬春連旱,該市及時啟動該項目,僅用3個月時間便完成項目建設。

小江光伏提水項目年平均提水量可達280萬立方米以上,發生特殊干旱的年份,還能兼顧主城區應急供水任務。項目中采用的光伏發電解決了傳統農電抽水用水費用高的難題,年節約電費280萬元,大幅降低農田用水成本。

地處滇、桂、黔結合部的羅平縣,氣候溫和濕潤,素有“姜之鄉”美譽。2023年,該縣共種植小黃姜23.5萬畝,小黃姜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德國、比利時、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圖為工作人員介紹姜產業大數據中心。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攝

走進羅平小黃姜數字經濟產業園,智慧大屏上顯示著小黃姜的熱銷平臺分析、活躍網商分析、出口數據等,為姜產業發展多維度分析提供支撐。該園區運營負責人曹珊介紹,園區包括智能化數字交易中心、電商直播中心、冷鏈物流等支撐平臺,每年可促成小黃姜貿易40萬噸。

羅平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丁憲富介紹,通過多年扶持發展和市場帶動,羅平建立了完備的生姜產業鏈,依托優勢資源建設小黃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加快推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發展。

與文山、羅平等縣市類似,師宗縣因地制宜加快熱區水果產業發展,建成果品分選線4條,專業交易市場3個,建設并運營電商創意園1個,目前全縣建成熱區水果產業面積9.08萬畝,實現產量12.2萬噸、產值4.39億元。硯山縣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蔬菜、辣椒、畜牧、藍莓、生姜等特色產業發展,建成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標準化基地4萬余畝,每年供應蔬菜15萬噸以上。

近年來,云南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在壯大生態農業方面,加快種植養殖方式綠色轉型,構建全產業鏈農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在壯大設施農業方面,聚焦現代設施種植業、現代設施養殖業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加工、冷鏈、保鮮、物流等方面的短板。在壯大高效農業方面,在良田、良種、良法、良制和良機等方面下功夫,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2023年,該省高原特色農業實現增加值4207億元,增長4.2%。

經過多年發展,云南茶葉、花卉、堅果、食用菌、咖啡等產業規模已居全國第一,綠色發展成為云南農業最鮮明的底色,品牌集群建設增質效應逐步顯現,花卉、小漿果等產業初步呈現一流氣象,云南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二、西部省區第一。云南已由農業資源大省發展成為特色農業大省。(完)

標簽:

   原標題:天天訊息:云南推動高質量發展觀察之一:科技助力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