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棄功利留學觀 海歸就業與留學性價比無關
繞道 考教師資格證、創業等自謀出路
北京姑娘趙瑾算留學海歸就業隊伍中的另一類。今年9月,她從利茲大學回國后,就一直忙于復習功課,備考教師資格證。“覺得企業好累,想去公立學校當老師。”
之所以想當老師,趙瑾說主要原因是自己感興趣——教師行業有固定寒暑假,工作壓力和節奏也能接受。據了解,趙瑾回國后只向某國企投過一份簡歷,應聘人力資源方面的崗位,但沒有回音。
如今,趙瑾每天都會在家復習幾個小時考試內容。“要成為老師,考證只是第一步。如果這次考不下來,以后還會接著考。另外,等到明年3月份時,沒準兒我會找找其他工作。”
“趁著創業的風口努力一把,不想一輩子給別人打工。”袁茂波從澳洲讀研歸國后,開始創業“自謀出路”。對于創業,一開始家人和朋友并不支持,認為他浪費文憑,風險大不穩定。然而,袁茂波目標明確,最終說服了家人。如今,袁茂波的公司已有了五名員工,主要做新媒體創意和企業推廣方面的業務。“運行狀況還不錯,現在算是起步了。”
袁茂波說,除了去企業和創業,他認識的學長學姐,回國后也有考進了政府部門工作的。“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但我認為有一個規律——不管從哪里留學回來,如果是去大城市、大企業、熱門行業,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是必然的。”
觀點
留學生成分有變化要擯棄功利留學觀
海歸回國就業是這些年出現的一個新話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之所以一定程度上存在“海歸就業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學生成分有變化。“尤其是,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外出留學的學生,在同齡人中學業成績等各方面,不再像以前那般出類拔萃,更多的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其二,如今一些學生出國大多沒有系統性安排,是為了留學而留學。“不是為了成長發展需要,有一個系統的人生規劃;不會太多考慮留學后去哪里工作或者找什么樣的工作。留學成了最高目的。”其三,學生出國求學,周圍環境,人際關系等都進入另一個文化環境中。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再回國就業,也有很多不適應,常常跟國內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有文化的隔閡和斷層,也會影響他們就業。
對于“留學性價比降低了”“如今不值得再留學”的說法,儲朝暉認為不盡客觀。他說,對于出國留學,首先應有一個基本定位——留學只是上大學選項中的一個,在國內上大學和去國外應該是統一的標準衡量。不能因為出國留學,就感覺比國內同齡人更高一等。同時,“性價比”不是因為“留學”本身發生變化了,而是留學的人不一樣了,學到的知識內涵相對降低了。“這也是一個提醒,留學本身要理性,而不能是感性的沖動。”
儲朝暉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出國留學依然有增長空間。但他同時提醒,對于海歸就業難問題要全面、客觀地看待。不能因為出現這種現象,就否定留學的價值。應從大學原本的意義和價值來考察,看是否值得留學。同時,家長也要看孩子的成長發展需求究竟如何。而不是采取功利態度,認為留學回來能掙大錢、當大官等等。“重要的一點是,出國留學一定要選擇跟自己成長需要、潛力匹配相適應的專業。這樣才能更加符合實際,也更理性。”(李松林)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