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時代來臨 改革不易堅持可貴:且改且珍惜
距離2018年高考已不足20天。
高考從來就不是近千萬“家有考生”家庭的事,而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大事,因為高考早已不僅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它更是維系社會穩定的“減壓閥”,因此高考的改革牽動著整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繼上海、浙江2014年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后,今年又有多個省份加入到新一輪的試點當中,這意味著新高考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首輪改革雖旨在打破“一考定終身”、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不分文理和增加高校自主權,但高考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爭議,對于新高考改革的集體焦慮彌漫在家長、考生和教師中間。
作為高考改革的風向標,浙江、上海兩地取得了哪些成效,又走過了哪些“坑”?即將啟動高考改革的省份應該做哪些準備?高校和中學之間如何緊密銜接?近日,在 “破除誤解 推薦改革——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論壇上,不少專家指出,對于高考改革還要更加寬容,因為,任何改革都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的,高考改革也不例外。
“逃離物理”現象客觀存在
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逃離物理”現象應該是上海、浙江改革試點時遇到的一個“坑”。
去年上海、浙江兩地的新高考剛剛結束時,媒體上很快就有了這樣的報道: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數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物理學科似乎被考生“嫌棄”了。不僅如此,媒體同時披露了另一項調查結果,2017年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在第一次統考“大學物理”時,浙江、上海生源的大一新生整體不及格率也遠高于往年。
新高考后,物理學科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尷尬。
專家表示出現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們進行選擇時的一個本能的原則。高考改革后,新的學習方式、新的考試賦分方式,必然帶來新的選擇規則。
學生們不選擇物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物理難學,難學就意味著拿高分難,這讓一部分學生望而卻步。
再加上新高考對選考的三科采取了新的賦分方式,也加劇了這種現象。
實行選考,每門考試科目的選考人數和考生結構不一樣,必然帶來如何進行比較的問題,為了選考科目之間的相對等值,浙江和上海都采取了等級賦分的辦法,也就是要以某一個學生的成績在所在省份所有考生中間的位置來確定等級。
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成績很好的學生無論采用何種賦分模式都會選擇物理,因為高校中一些好專業(電子、建筑、計算機等),物理是必考的,要報考這些專業必須選擇物理。而成績較差的學生無論采取哪種賦分模式可能都會傾向于放棄難度較大的物理。因此賦分方式對這兩部分學生的影響不大。而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來說就有了兩種選擇,一個是和成績好的學生一樣報考物理,但由于報考人數較少,極有可能等級賦分不夠理想,所以,很多人可能進行另一種選擇——跟差生一樣選擇放棄。
這樣,如果報考學生數量較少,即使是本來成績不太差的學生,也可能由于人數太少而處在了比較靠后的位次。這會造成更多人在選擇時的猶豫。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