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創新的關鍵是什么 傳遞的情感溫暖而踏實

發布時間:2021-11-23 11:05:06
編輯:
來源:文匯報
字體:

近來,包括《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念念青春》《請吃飯的姐姐》等綜藝真人秀節目相繼收官。盡管沒有炸裂的口碑與火爆的收視,這些綜藝節目以某種“實驗性”的探索,開啟國產綜藝真人秀發展的新模式,其立足內涵進行創新的取徑方式尤為值得重視。

綜觀近年來國產綜藝真人秀的發展,“跨界融合”與“紀實風格”是其變化趨勢的兩個關鍵詞。一方面,在文化產業跨界發展的趨勢下,綜藝真人秀通過不同題材與類型的跨界,拓展了節目的類型和內容的邊界,形成藝術+、旅游+、生活+、服務+等不同形態,使綜藝節目與日常生活多領域發生了連接,在推動節目創新的同時,發揮了積極的產業融合與文化融合的功能。另一方面,綜藝真人秀自身也在尋求內在的突破,在將綜藝秀場從棚內場景向戶外場景轉換的同時,弱化規則和劇本的情節性和戲劇性,力求以“紀實風格”探索綜藝真人秀新的表意空間。

客觀地評價,在“跨界性”主題融合與“紀實性”制作方法的介入下,綜藝真人秀逐漸擺脫以往注重表演和游戲的“競技秀”的固有模式,形成“觀察類”和“生活流”疊加的新模式。以“觀察”為框架,真人秀節目以“紀實”為風格,經營、旅游、情感與生活等不同類型交叉融合、各有側重。它們以真實性為追求方向,以更加仿真的方式不斷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婚戀情感和精神休憩的日常關切,引發了相當程度的關注度和話題性。

但其以預定的人設為前提,將明星嘉賓在假定情境中的情緒狀態、關系沖突和隱私生活作為節目的“賣點”,在多機位鏡頭記錄的背后,是對眾多素材的刻意挑選和剪輯,以追求“沖突”和“獵奇”的戲劇效果。這種“紀實性”因其是一種脫離真實生活的特殊情境,其本質仍然是假定情境中的半開放劇本式的虛擬表演,并沒有真正擺脫“秀”大于“真”的弊端。而因為其鏡頭聚焦、話題設置和效果呈現都沒有擺脫明星消費的痼疾,極大地限制了綜藝真人秀對社會生活內容的開拓和思想內涵的深化。

因此,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真人秀節目基于“假定情境的虛擬表演”這一真實性的基礎,就難以真正改變其“秀”大于“真”的弊病。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從《奇遇人生》開始,以最近一段時間《念念青春》《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很高興認識你》《請吃飯的姐姐》等為代表的真人秀節目,就顯示出其敢于挑戰不確定性,對真人秀真實性基礎進行實驗的探索精神。

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節目敢于打破“假定情境”中的表演性和仿真性,而將節目真實的基礎建立在生活真實和體驗真實的雙重基礎上。無論是《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中職業不同的雙方進入彼此真實日常進行體驗的三天社交,還是《請吃飯的姐姐》中鏡頭下那些新奇的職業與人群,抑或是《念念青春》中那些凝結于文中的過往的青春記憶,這些節目不僅將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物、職業、行為與事件作為內容真實性的基礎,而且去除劇本式的預設,在充分尊重節目中的明星、名人或素人的真實動機、行動邏輯和真切體驗的前提下捕捉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感受與體驗。

張艾嘉在《念念青春》的創作手記中就強調,“大家都在尋找真實的力量,很多人都會希望能夠用紀錄片的手法來記錄、捕捉到一些真實的狀況。《念念青春》里我特別珍惜那些帶有未知感、探索感的驚喜瞬間。”這些節目以一種充分的紀實精神和實驗精神,去探尋社交關系中的人與人所存在的可能性,以及青春文本與當下感受之間的自我感受,充分展現真實的力量。比如《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中,演員白敬亭臨時起意,帶著導演呂行開車回到自己老家,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打開了兩人之間更為深入的交流,包括白敬亭對結婚的思考,以及從小如何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而拼命練習鋼琴等記憶。又如《念念青春》在關于李雪琴的這一集,節目組原本想要討論互聯網新一代人群的生活,卻因為征集到的文本更多關涉到北漂人群與故鄉和家的復雜情感,而將念誦會的主題改為關于漂泊與家的討論。節目中無論是明星嘉賓那些平時不為人所知的內在感受,還是議題討論所散發出來的精神力量,正是因為這種真實性的現實基礎而成為可能。

正是基于上述真實性基礎的重構,這些節目也因此能夠打破以明星消費為中心的單一內容,而通向更為廣闊的生活世界及其人生經驗。節目盡管聚焦于人,但不再是個人性隱私性的生活敘事,而更側重面對自我的生命思索、人與人之間關系質詢以及社會現實的新經驗的表達。也因此,節目中明星的角色,也從以往真人秀節目的話題主角轉化為與更廣闊世界和更豐富人生進行連接與探訪的“中介者”。在《念念青春》中,每期名人與張艾嘉一道,承擔著話題的開啟者與引領者的角色。如周深與那些小時候與眾不同的少年一起探討對差異自我的接納、丁真與那些獲得救贖的“棒少年”球隊共同引發“對純真青春的守護”、李雪琴則與北漂青年一道想家,而五條人和那些懷揣理想的離鄉者與精神流浪者重拾理想。

《很高興認識你》中阿雅和周迅的出場起的是某種“探訪人”的角色,其目的在于“引出”對那些不為人所熟知的旅居地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而《請吃飯的姐姐》則以飯局為媒介,探尋時代發展中那些有著嶄新職業和經歷的新鮮人群。盡管《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是兩名不同行業的名人的社交體驗,卻也能夠超越對彼此生活隱私的探尋,而是將彼此人生和職業的體驗與理解,作為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生活態度和生命意義的議題。比如曾經的和現在的喜劇人阿雅與楊迪關于“自我的過去與將來”“機會與成長”的討論,而哲學教授劉擎與演員陶虹之間則引發了哲學理性與戲劇感性的有趣而深度的討論。

正是這種對生命經驗與意義的探尋,使這些真人秀節目不再只是像以往虛擬游戲式真人秀所具有的相對單一的娛樂性價值,而能夠給予觀眾深度的人文思考。誠如張艾嘉在《念念青春》創作手記中所說,其節目有三個希望:讓參與者感受到被尊重、傳遞的情感溫暖而踏實、青春的無法定義。該節目正是通過包括張艾嘉在內的上至耄耋老人黃永玉、年輕如丁真和棒球少年,遍布中國南北的不同人群眾多文本書寫與刻錄中的“青春”記憶,展現了這一命題的廣度和厚度。《僅三天可見(特別實驗季)》總監制金輝對節目制作理念進行闡釋:“我們想通過三天的相處展示不同圈層的人之間的關系,讓身處其中的嘉賓能夠重新審視自我,也讓屏幕外的觀眾能夠代入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去嘗試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通過各自一天體驗彼此的工作而達成一種相互理解,這是該節目在我們今天所具有的意義。在一個不斷圈層化的社會中,這些節目將視野轉向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與理解:自我過去與當下的和解,不同代際、行業之間的人與人的相互理解等等。在這一過程中,這些節目不僅打破了明星人設的羈絆,也開啟真人秀節目對更廣闊生活與人生探尋以及溝通的嘗試。

綜藝真人秀節目的創新,不是只能通過“做加法”謀求跨界融合,創新題材和內容,實現產業融合與功能疊加的節目效益,如綜藝+旅游、綜藝+劇本殺。如何通過“減法”削掉浮華,在去偽存真中重構節目自身內核,重新激活綜藝表意的豐富空間,則是推動綜藝內涵創新更為關鍵的問題。近期這些綜藝節目通過重構真人秀的真實性的現實基礎,極大拓展了真人秀節目的內容表達空間,并為綜藝人文精神的建構提供了路徑。如何讓其真正進入大眾的精神空間,實現口碑與點播的同步提升,則需要留待進一步討論。

(作者為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原標題:真人秀創新的關鍵是什么 傳遞的情感溫暖而踏實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