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圈層” 城市邊角料變身“口袋運動場”
一塊長80米的狹窄空間,被綠化帶“框”在市政道路與居民區之間,停不了車,也無法植入其他功能。過去,楊浦區阜新路上這塊尷尬的城市“邊角料”就像錯放的拼圖,怎么都找不到合適的位置。現在,這里成了附近居民常去的親子活動空間:那一抹幾何感極強的明黃色里藏著蹺蹺板、秋千、小滑梯、小躺椅,遠遠看去就像立在街頭的裝置藝術,搭配凹凸錯落的古典磚墻、色彩繽紛的幾何步道,充滿了童趣與活力。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越來越多的城市邊角料化身“口袋運動場”,有的主打親子活動,有的化身“街角趣動場”,中環橋下的普陀“新體育空間”里,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一應俱全,長寧區則在蘇州河中環橋下打造出以“火烈鳥”“獵豹”“斑馬”為主題的運動空間……“城市邊角料”變成了集聚人氣的公共空間,讓大家走出家門、辦公室,共同營造有歸屬感的社區。
從居民需求出發,高校師生、網紅博主開啟“沉浸式”設計
阜新路“口袋運動場”的前身,灌木雜草野蠻生長,蚊蟲滋生,還有來路不明的垃圾堆放,附近居民都會繞著走。而周邊有著7所中小學幼兒園,往來人群車輛眾多,孩子放學后沒有一塊合適的活動區域。兩個難題碰在了一起,撞出了一個解決之道——通過“四平空間創生行動”,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開始思考如何把這類“邊角料”空間重塑成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建成什么樣,居民說了算。設計團隊經行為觀察、走訪居民、開展聯合工作坊等搜集了厚厚一摞居民需求,設計方案最終敲定:保留街邊花壇布局,見縫插針嵌入兒童游樂設施。
楊浦區四平路街道社區宣傳文化辦公室副主任李原說:“大人小孩蕩蕩秋千、玩玩滑梯,和一旁曬太陽的鄰居們嘎嘎訕胡,聽聽故事,特別有滋味。”
近日,安化路211號沿街一個狹小臨時停車場因將被更新為“街角趣動場”而出圈,由4位設計、藝術類專業背景的小紅書博主共同操刀設計和微更新改造,正在緊張施工中。
江嘉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后研究員,作為項目牽頭人,他透露:“街角趣動場”占地不到200平方米,被精細地劃分為中老年、年輕人、孩子三大區域,引入八九種健身器材滿足各年齡段的需求。“具有想象力、人情味和活力感”。
這里的每一樣健身器材都是根據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比如針對不少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在普通健身推手上作了調整,使其能自由調節高度和方向。另一位博主設計的親子蹺蹺板,有著“一長一短”的結構,可供三口之家一同玩耍。
打破“圈層”,讓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成為人與人情感連接
這類伴隨居民需求發芽、生長的“口袋運動場”正星星點點落子于城市。比如,撫順路360號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圍墻外,通過地形塑造、自行車架裹彩棉等方式,將閑置自行車停車設施打造成供兒童嬉戲娛樂的“圈圈王國”;撫順路睦鄰中心門口,出現了攀巖滑滑梯和圈圈椅……“過去,上海人的童年是在弄堂口呼朋引伴,而現在撫順路鞍山路沿線借助微更新,重現了我們的小時光。”李原說。
“口袋運動場”的出現,也為社區帶來了新變化——阜新路綠化帶中的6個花壇有了“專屬園丁”,學校師生、社區居民、社區企業員工、志愿者等組成空間營造隊,主動對“口袋運動場”進行維護。
設計師與居民“破圈”合作的“口袋運動場”,把人們帶回了公共空間,重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通過理念創新、精細管理,城市中更多的“邊角料”以口袋公園、迷你農園、閱讀角等靈活多樣的功能形式出現在人們身邊,它們都帶有同一功能——公共客廳。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于海看來,這是上海對于城市空間的認識不斷提升的結果。
“上海對于城市空間的打造,從最初注重其中的資本價值、景觀價值發展到更加關注空間的社會價值。”于海解釋,空間社會價值的體現就在于“互動”,包括空間和空間的互動,綠地與居民區的互動,空間與人的互動。而“城市有機更新”中的“有機”就是回歸空間的互動。“倘若一個小區里的居民互相不來往,群體活動沒人參加,資源、信息不共享,這樣的小區稱不上是社區。”于海回憶起曾經的弄堂生活,鄰里在同一塊地方乘涼、燒菜、吃飯、聊天,“這種有機互動的空間里產生的情感聯系令許多老上海人記憶猶新,至今回味”。他認為,當下城市的空間利用要講求互動性、平等性,鼓勵人們相互來往,建立起情感連接,對于社區的歸屬感才能建立起來。城市“邊角料”的活化利用,正是留住人氣、體現城市溫度的一種嘗試。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