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申城5G數字化底座 5G+AI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
為期三天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周六圓滿落幕。作為大會的重頭戲之一,由中國電信承辦的“5G+AI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論壇成功舉行。來自通信、金融、物流等多個領域的十位重磅嘉賓齊聚一堂,通過聚焦5G+人工智能與城市數字化轉型領域的深度融合與應用成果,共同分享了各行業對5G+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思考。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增添新動能,助力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速打造
申城5G數字化底座
“剛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唐珂副總經理的講話,對我們這樣的人工智能研發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在論壇現場,來自滬上某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李先生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進一步深入,對5G網絡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了。中國電信不但會同中國聯通共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共建共享網絡,還率先實現了5G SA網絡的商用,為我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數字化底座。”
李先生表示,目前市場上不少人工智能應用仍主要依賴終端設備進行數據處理。雖然近些年來終端芯片的人工智能處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受體積、耗電、成本等因素限制,僅依賴終端芯片的人工智能計算能力,很難完全滿足市民的需要。即便部分人工智能應用可以通過網絡進入云端的人工智能大腦進行統一處理,但受網絡傳輸能力的限制,實際效果也不盡理想。
“就拿市民比較熟悉的手機語音助手功能來說吧,它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比如蘋果手機的Siri,華為手機的小藝等等,都給市民的日常使用帶來了不少方便。然而,不少市民在實際使用后也發現,由于手機終端的AI算力有限,語音助手的識別準確率仍不盡如人意。”李先生表示:“但隨著上海電信5G SA網絡的不斷完善,未來人工智能的‘大腦’完全可以放到云端進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人工智能識別的準確率,給市民帶來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事實上,5G網絡不但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更是人工智能技術全面發展的動力引擎。中國電信在全球率先投入商用的5G SA網絡,可以全面支持5G網絡切片和MEC(多接入邊緣計算)技術,能更好地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無縫對接”。未來終端應用將通過5G網絡連接到云上,采用邊緣計算技術,5G核心網絡分布式架構將完美匹配的應用擴展到邊緣需求。邊緣網關可以將信息直接轉發到邊緣應用程序,幫助人工智能將應用程序擴展到邊緣,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數字化社會的全面應用奠定基礎。
“相比目前國際主流的5G NSA網絡,上海電信的5G SA網絡技術優勢十分明顯。”李先生拿出兩臺5G智能手機,在論壇現場進行了測試,其中一臺手機運行傳統的5G NSA網絡,而另一臺手機則運行上海電信5G SA網絡。從測試數據來看,上海電信5G SA網絡的上行速率足足比5G NSA網絡快了一倍,下行速率也較5G NSA網絡手機快出不少。
“由于5G SA網絡在工作帶寬、編碼效率等方面的優勢,上海電信5G SA網絡的下上行體驗速率均大幅領先于NSA網絡,能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需求。”李先生高興地表示:“當然,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樣人流密集情況下,依然發揮出高水平的網絡帶寬和穩定性,除了5G SA網絡本身的技術優勢外,上海電信的網絡優化和保障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據上海電信移動互聯網部重保中心主任姚堅表示,自6月20日開始,上海電信就對展館會議區域進行了一輪全面的網絡優化和調整。本屆大會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每日在世博展覽館有10000名預約觀眾,世博中心6000名論壇參會人員,現場各種AI應用展示也都對5G網絡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上海電信結合此次峰會實際布展情況、歷次大型展覽會議活動保障的經驗以及網絡歷史數據的分析,對涉及的200多個4/5G小區進行優化調整,對掃碼排隊,5G直播進行了重點優化,并完成了室外人流聚集區的應急通信車的開通優化工作,為本屆大會的順利舉行提供了可靠的網絡保障。
李先生告訴筆者,他所創建的公司也將多年研發的5G人工智能產品,在本屆大會上進行了集中展示。原本還擔心現場參展廠商那么多,會不會對5G網絡造成壓力,甚至導致產品的演示出現問題。“在大會正式開始后我驚喜地發現,不但公司的5G人工智能產品演示十分順暢。展會現場的5G網絡高清直播等高帶寬應用,也同樣游刃有余。”
云網融合
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
對于社會各行各業來說,要想推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難點也不少。為了更好地幫助各行各業實現轉型,上海電信發揮企業云網融合的獨特優勢,并于2021年成立大數據與AI中心,不斷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賦能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自主研發的諸葛AI、智能視頻云等通用能力平臺,幫助社會各行各業既快又好地實現了在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老百姓家里買了臺電冰箱,只要接上電源插頭就可以使用。但對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來說,可就不是光靠買買買就能解決了。”來自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朱先生表示:“由于以往市場上缺乏高性能的通用人工智能云平臺,很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顯得尤為復雜。自建平臺不但價格昂貴,人工智能所必須的大數據源和高算力更是企業最缺乏的。如今有了中國電信的大數據與AI中心,企業只需簡單地接入中國電信的云平臺,就可以實現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分析能力,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效率。”
事實上,在我國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除了社會各行各業自身的重視與努力外,通過中國電信這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隊”構建城市數字底座,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數字化云平臺能力,實現“城市大腦”的功能升級,也是城市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一環。
“就拿我們重工業領域來說吧,上海電信與寶鋼合作的‘5G+重載AGV公路無人駕駛’項目,就成功地在降低了人力成本、倉儲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人為因素造成的道路安全事故,在行業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朱先生自豪地表示:“此外,在工業生產、質檢、安保等環節,通過對攝像頭、傳感器數據的人工智能識別,無論是零部件的瑕疵還是生產車間的安全隱患,均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極大地減少員工的工作強度、提升工作效率。”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觸角已延伸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為企業提供高效與便捷的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更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所在。上海電信積極參建了全市多個區/街鎮的“一網統管”城運平臺,以視頻AI和物聯感知的綜合聯動為切入點,為養老為老、垃圾投放管理、禁止電瓶車進樓道等十余個上海數字生活標桿應用提升數字化能力。不但極大地提升了上海城市管理效率,也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有溫度。
以上海電信為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量身打造的“5G+無人機查處違法搭建”方案為例,通過整合5G無人機飛控網、AI自動分析以及影像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實現無人機的自動管理控制與數據的采集和人工智能分析工作,顯著地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上海電信移動互聯網部無人機團隊解決方案經理李雯介紹:“上海電信的無人機智能巡檢,不但能利用高清視頻發現肉眼可見的瓷磚開裂、空調外機滲水等問題,還能通過紅外線光譜技術捕捉肉眼不可見的隱患,例如外墻空鼓等,保障了市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無人機拍攝到的大量高清照片和高清視頻,會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到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自動分析出潛在安全隱患點和違法搭建建筑,從而極大地減少了市政員工的工作量。只需短短幾天時間,就能完成對整片區域的安全隱患排查。
“5G+”自動駕駛新藍圖逐漸展現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自動駕駛的熱度太高了!”在參觀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后,不少觀眾和參展商都發出這樣的感嘆。自動駕駛作為2021年最醒目的賽道之一,不但傳統車企在新車研發上屢屢創新,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也爭相宣布“下海”。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領域最具發展潛力方向之一,自動駕駛已成為全球創新的熱點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智能駕駛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縱觀今年人工智能大會上各家廠商展示的新一代新能源車型,基本上都以具備L2-L3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作為最大賣點。”特地從杭州趕來參加本屆展會的車迷張先生表示:“事實上國內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趕上了國際領先水平,但要想在未來成功搶占L3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制高點,上海電信5G SA網絡是必不可少的。”
據悉,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對汽車自主性等級做了0-5級的劃分:目前主流的L2級實現了半自動化;L3級主要依賴自動駕駛系統,但是仍需要司機應對緊急情況;L4級實現了某些特定環境下的自動駕駛;L5級則是實現全面自動駕駛。
目前已上市車型的自動駕駛技術,大多仍依賴于汽車本身配備的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數據,并通過汽車上的人工智能處理芯片,實現了對周邊環境的感知、決策和控制執行。然而,由于汽車的人工智能處理芯片性能有限,海量數據的處理難度較高,L3以上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一直遲遲無法實用化。
在本屆大會上,不少廠商展示的5G自動駕駛技術則解決了上述難題,為未來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指明了道路。與傳統自動駕駛技術不同的是,5G自動駕駛技術不僅著眼于車的智能,還側重路的智慧,并通過將他們與云端進行聯網,實現路網與車輛之間有效信息的協同感知和協同決策,從而達到自動駕駛的目的。
張先生表示:“要實現L4甚至L5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全場景、全工況下落地,上海電信的5G SA技術是必不可少的。5G網絡可以為車輛提供毫秒級超低時延,最高可達10GB/S的傳輸速率,以及每平方公里高達百萬的連接數和超高可靠性,讓車輛在面對復雜路況時響應更快、行駛更安全。對緊急情況響應更迅速,大大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當前,以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不斷加快發展,城市數字化進程不斷提速。上海作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啟動最早、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一直穩居全國前列。上海電信作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將持續發揮云網融合的技術優勢,推動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在社會各領域深度運用,積極賦能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為推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