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的“野性消費”有多夸張?鴻星爾克庫存再次告急了!
壹基金表示,上述200萬應急款項鴻星爾克公司已撥付,將于未來幾日到賬,其他相關物資將由壹基金根據物資到達情況和災區需求分批次接收和發放。壹基金稱,截至24日22點,首批物資超20萬支瓶裝水全部送達災區。壹基金將根據實際接受捐贈物資數量及捐贈時間對外公示。
此外,在回應捐贈質疑的視頻中,吳榮照再次向網友請求,一定要理性消費,另外,懇請大家避免對別的同行造成困擾,特別是國貨品牌的發展,都需要我們大家的支持和愛護。吳榮照稱,他和他的企業,只是中國千萬萬個埋頭創業的企業之一,只是憑著初心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請不要神化鴻星爾克。
吳榮照表示,希望能夠更加專注地,繼續做好一名創業者的本分,希望大家能夠把目光放到災情現場,更多地關注一線救災人員。
—03—
公司沒有“瀕臨破產”
7月25日凌晨2點,鴻星爾克集團總裁@吳榮照 在微博發文說,近幾年經過和團隊的積極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所面臨的轉型過程,依然非常艱難,但是倒也沒有像許多網友所調侃的“瀕臨破產”。
吳榮照說,堅信只要守住初心、堅守實業,用心為用戶打造優質的產品,總有一天會得到用戶的認同。直到近日,河南水災令我感同身受。自己盡的這份力量,意外得到網友們浪潮般的力挺和關愛,感覺受寵若驚,又有點“蒙圈”,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內心更加深感國人的團結、溫良。相信有這樣的土壤,國貨必然崛起,中國一定行!
—04—
起底鴻星爾克
提到“鴻星爾克”,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To Be Number 1”這句廣告語。但這句廣告,已經數年未出現在媒體上了。
近年來,鴻星爾克的市占率和營收遠遠落隊于曾經的競爭對手安踏、李寧等品牌。
企查查信息顯示,鴻星爾克(廈門)實業有限公司2020年資產總額為4.29億元,負債總額為3.29億元。
和安踏、特步、361°等一樣,鴻星爾克誕生于有“中國鞋都”之稱的福建晉江,鴻星爾克(廈門)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總部位于廈門。
2001年,陳小春成為鴻星爾克形象代言人,讓其在年輕群體中打響了知名度。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2000年,鴻星爾克在品牌溢價上沒有優勢,應收賬款問題也難以解決,資金嚴重缺乏。在生死存亡之際,鴻星爾克現任掌門人吳榮照大膽引進外來戰略投資、與客戶深度建立獨家代理模式,負資產問題才得到有效化解。
據多家媒體報道,2005年,中國鴻星運動用品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早于安踏和特步等公司。成為了業內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服裝品牌,迎來高光時刻。營業額也從最初的1000多萬成長到2005年的6億元,再到2008年的28億元。
2011年2月,鴻星體育被指2010財報有問題,其財務報表中現金和銀行存款項目下為14.17億元,但是審計發現只有2.63億元,虛增現金和銀行存款達到11.54億元。而后,鴻星體育被停牌。
2012年8月,吳榮照因“個人原因”辭去CEO一職,由其兄吳榮光暫時擔任。目前,吳榮照的微博認證為“鴻星爾克集團總裁”。
公開資料顯示,現在鴻星爾克品牌的運營主體主要是鴻星爾克(廈門)實業有限公司、鴻星爾克(廈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
在獲得網友贈送的120年微博會員后,7月23日,鴻星爾克官方微博回應稱,鴻星爾克立志成為百年品牌,不然對不起網友送的會員。
—05—
關注不能止于“心疼”
對于鴻星爾克的現狀,西南政法大學陳海明認為,我們的關注不應該只停留在“心疼”層面。
天災降臨,暴雨如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幫助河南挺過災情。鴻星爾克作為國產老品牌,雖然平時“存在感”很低,企業發展不是很好,但是仍積極捐款,馳援災區。這一行為不僅表現出其作為國產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更體現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互助精神,讓不少網友很是感動,并紛紛在微博下留言表示心疼。
然而,面對鴻星爾克的“走紅”,我們的關注不能僅僅停留在“心疼”上。
近些年,隨著國際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國產品牌的市場競爭已然達到“四面楚歌”的地步。就拿鴻星爾克來說,作為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運動品牌,成立已有20年的鴻星爾克曾以一句“TO BE No.1”廣告語火遍中國。但伴隨著阿迪、耐克等國際品牌和李寧、安踏體育等國內運動休閑服飾的沖擊,鴻星爾克已然逐漸淡出核心市場。
盡管從網友對于鴻星爾克的“心疼”上,可以看出如今網友對國產企業愈發重視,但是不得不承認,國產品牌“潛水”現象依舊突出。類似于鴻星爾克這類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高度集中和國貨名氣漸起的今天,如何提高他們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打造國際化品牌,促進“國貨崛起”,仍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析當前國貨品牌市場情況可知,一些國貨逐漸“潛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品牌效應不足,大而不強。中國當前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第一出口大國,但“大”并不意味著“強”,中國仍是一個品牌弱國。同時,品牌提升往往需要企業巨大持續的投入,回報周期長,且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相比之下我國企業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回收期短、邊際收益高的房地產或金融業務中去,實體品牌發展艱難。
其二,產品和服務質量不足。國產品牌常常依靠價格低、制造規模大等優勢占領市場,而在安全性、質量、可靠性、設計能力及社會責任等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例如2008年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正所謂質量放空,勞而無功,產品和服務質量是一個企業長久發展的根,這一點應成為共識。
此外,國產品牌還面臨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低,產品包裝和樣式上不夠吸引人,缺乏創新能力,顧客對國際品牌的過分追捧以及國產品牌生產、銷售市場人力資源匱乏,營銷手法落后等問題。如此來看,國產品牌國際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國家對于推動國產品牌崛起,助力建設品牌化中國早已謀篇布局。早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要推動質量強國和中國品牌建設,完善質量誠信體系,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
而后,國務院辦公廳又在《關于印發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進一步提出,要推動標準領跑者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形成一批質量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國際知名的消費品精品,打造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質量管理一流的現代企業和產業集群。政策從無到有并不斷優化,無疑是在為推動國產品牌國際化發展和創造有序、公平的營商環境“擂鼓助威”,也為國產企業指明了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國貨崛起”是一個全方面、系統性工程,促進“國貨崛起”,還需政府、企業、社會共同發力。首先,政府宏觀指導,用政策支持企業打造國際化品牌,創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其次,企業也應該找準目標,制定可行化戰略,找出不足,加強科技、生產、銷售或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抓住市場機遇,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及時反饋。最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民和企業的素養,傳播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打造文創產品,提高國產品牌文化自信,助力建設品牌化中國。
當然,要實現國貨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國產品牌方們戮力同心,團結互助,合作共贏。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
—06—
期待國潮品牌崛起
在機構人士看來,鴻星爾克事件從一個側面再次反映了國人對本土品牌偏好的持續回歸,消費品領域的國潮趨勢勢不可擋。
2017年以來,國貨潮興起,安踏、李寧等國產品牌崛起,逐漸搶奪市場空間。申萬宏源指出,國貨自信日益增強,國民級運動及中高端服飾品牌率先恢復正增長。今年3月末H&M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后續效應顯現,國貨消費熱情高漲,疊加國內運動品牌勢能提升,共同推動業績兌現高增長。
與此同時,國內新興社交媒體迅速崛起,商家在這些平臺上通過圖文和視頻直播形式宣傳,極大增強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流和互動,受到廣泛歡迎。這次鴻星爾克引發的熱潮,首先引爆的正是網絡直播間,隨著電商平臺流量紅利見頂,消費者對交流互動的意愿增強,新社交媒體將成為未來的高增長渠道。
東方證券認為,展望下半年,考慮到行業逐步復蘇和國潮深化的長期大趨勢,同時疊加目前板塊的低持倉和相對低估值,維持對紡織服裝板塊“看好”評級,子行業方面,首選依然是高景氣的運動服飾和大美容(化妝品和醫美)兩大確定性賽道。
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本土品牌著力提升產品力、品牌力,國貨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認可度提升,疊加今年的新疆棉事件后國潮消費情緒升溫、趨勢得到強化,本土品牌迎來發展機遇;關注線上渠道多元化,把握抖音等新興平臺的流量紅利機會,重視多渠道布局、迎合新世代消費者偏好成為競爭要點;紡織制造方面關注國外疫情得到控制背景下需求復蘇以及對部分海外產能的替代機會。
—07—
結 語
這種像鴻星爾克網民自發的善意爆發,還真是無法預測和規劃的,只能憑運氣碰到,你頂多只能說,這是鴻星爾克人品攢多了。
的確,鴻星爾克人品攢了不少,只要你去查查,就會發現他以前也持續行善捐贈:
2008年,鴻星爾克就為汶川地震捐了600萬;
2013年,鴻星爾克與福建省殘聯基金會攜手,捐贈了超過2500萬元的愛心物資。
2018年,鴻星爾克向福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6000萬元愛心物資。
2019年,鴻星爾克向中國殘聯捐款1億元。
2020年,鴻星爾克向武漢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物資。
2020年4月,鴻星爾克向長泰縣捐贈5萬個口罩。
2021年,鴻星爾克捐贈1億元物資用于扶貧助殘。
......
所以看看這些捐款數據,如果鴻星爾克這次真是搞災難營銷,他們為什么不在上面的這些捐款之后馬上進行營銷炒作,而非要等到現在呢?難道他們不想賺錢?
所以,別神化鴻星爾克,更別惡意拿著放大鏡盯著人家不放,看人看大節,看企業也是這樣。
只要他當時拿出了真心,是盡其所能、義無反顧向災區伸出援手,那就是值得點贊、值得敬佩。
悲劇往往是喜劇的延伸。畢竟,世界上沒有一家企業,是完美到無暇的地步,只要你帶著放大鏡去找問題,多多少少能找到。
如果有人專門盯住經營中的細節上綱上線,甚至污蔑它搞“災難營銷”,說不定最后,這樣一家為眾人抱薪的企業,卻被凍斃于風雪之中!
就算你不買人家產品,也別心懷惡意,野性中傷!
手下留情吧!
我們每個人,即使做不到崇高,起碼要善良!
對此,你怎么看呢?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