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西平縣出山鎮特輯:歷史文脈中的革命人物——羅和亭

發布時間:2024-07-05 09:33:05
編輯:
來源:中華網河南
字體:

羅和亭,1911年出生于西平縣出山鎮孫堂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讀私塾8年,1930年參加國民黨西平縣舉辦的警政訓練班,1931年秋加入國民黨,1933年7月到國民黨軍隊當兵,1937年2月返家。

1938年夏,西平縣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以縣立第五小學為基地向全縣展開,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敵后援會”等公開的抗日救亡組織。羅和亭在中共孫堂支部書記翟云甫(漢倬、自強)的教育和幫助下,加入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始從事抗日救亡工作。9月,由翟云甫和謝珍如介紹其參加中國共產黨,并接任中共孫堂支部書記。羅和亭根據黨關于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武裝的指示,積極從事黨的工作。利用我黨在國民黨地方政權中的關系取得了孫堂保保隊副的合法身份,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培養骨干,發展黨的組織。在較短的時間里,中共孫堂支部黨員發展到20余人,并掌握了10余支槍的武裝,成為全縣的先進黨支部。1939年春,羅和亭以先進黨支部書記的名義出席了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溝召開的豫中縣委書記聯席會議,并介紹了支部工作經驗。

?西平縣出山鎮特輯:歷史文脈中的革命人物——羅和亭

1939年4月,中共西平縣委員會成立,羅和亭當選為委員,負責宣傳工作。11月,“竹溝慘案”發生后,形勢惡化。1940年2月,豫中地委根據中共中央“精干隱蔽”和“整頓組織”的指示,決定改組中共西平縣委,已暴露身份的原縣委書記翟云甫及部分委員分散隱蔽,待命撤離。任命羅和亭為縣委書記。羅根據豫中地委指示,在孫堂羅兆峰家設立秘密聯絡站與地委楊毅取得聯系,指導全縣工作。1941年3月,豫中黨組織緊急撤退,中共西平縣委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羅和亭采取單線聯系的辦法將此情況通知各地黨員,并要求他們利用各種形式進行隱蔽。羅和亭以保隊副兼校長的身份隱蔽下來,待機行動。

1945年春,新四軍黃林部挺進豫中,羅和亭及時與新四軍黃林部政治部主任冷新華取得聯系,因戰爭年代情況復雜,部隊對其不能完全信任,只分配他負責提供舞陽以南至酒店的軍事情報,未承認其黨籍。當時羅和亭想:恢復黨籍是組織上考慮的問題,自己應集中精力,想方設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在實踐中經受黨的考驗。因此,他把個人問題置之度外,積極工作,不僅為新四軍及時提供了準確的情報,而且還利用一切機會與失掉組織關系的同志取得聯系,要他們出來積極工作。當年5月,在新四軍豫中游擊兵團的幫助下,西平縣行政委員會成立,羅和亭被任命為行政委員會秘書。6月,西平縣抗日民主聯合政府和西平縣抗日獨立團、西平縣農民運動救國會正式成立,羅和亭當選農會主席。從此,他更加努力為黨工作,在聯合政府的領導下,帶領貧苦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和贖地運動,使絕大多數貧苦農民贖回了因1942年災荒賤賣給地主的土地。贖回土地的農民揚眉吐氣,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頑固派對豫中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10月下旬,羅和亭隨中共西平縣委、縣政府南撤到桐柏山區,地方干部及武裝整編后,羅和亭被分配到干部隊工作。

1946年6月,中原突圍時,他隨皮定均部向東突擊,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在戰斗中,他機智勇敢,奮勇殺敵,直到突圍勝利,經受了戰爭的考驗。黨組織批準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他隨干部隊到豫皖蘇區的鄲城縣。1948年秋調任安徽省界首縣民政科長。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后,界首縣委派他到巴集一帶負責組織擔架隊支援淮海戰役。巴集是個新區,群眾覺悟不高,工作困難。但他知難而進,一到巴集就同當地干部一起深入群眾宣傳淮海戰役的重要意義,動員群眾參加支前工作。不到一周時間,就組織了一個由1000多人組成的擔架隊。他親自擔任隊長,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帶頭搶救傷員。在戰斗中,他不僅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而且,特別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和擔架隊員發揚階級友愛精神。他常對同志們說:“我們的戰士,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犧牲,英勇殺敵,在戰場上負了傷,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把他們從戰場上救回來”。因此,他所帶領的這支擔架隊,從始至終,人人爭先恐后奮力搶救傷員。戰役結束后獲得了上級的嘉獎。

1949年2月,羅和亭奉命隨干部工作隊南下,5月中旬抵武昌。1950年調武漢市碼頭管理處工作。武漢市搬運公司成立后,他先后任公司秘書科長、副經理之職,1957年調任武漢市交通局副局長。1958年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公司運輸采用計時制,在規定的時間內超額完成運輸任務的進紅門,完不成的進黑門,結果造成浮夸風盛行。有人竟報一天完成25一26個小時的運輸任務。羅和亭極力反對這種不切合實際的做法,為此,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了其副局長職務,被下放到調度室工作。直到1962年才被平反,恢復了交通局副局長職務。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又被加上“叛徒”的罪名,慘遭迫害。1970年被下放到蒲圻趙李橋“五七干校”勞動。1972年8月,調到武漢市園林局林場任黨支部書記。

在歷次運動中他雖然受到了嚴重挫折,甚至遭到肉體摧殘,但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積極工作。園林場當時的生產不景氣,為了改變落后面貌,他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在掌握園林場生產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生產計劃。在落實生產計劃的過程中,他雖然年逾花甲,還親自參加耕地、下種、嫁接等體力勞動,事事起模范帶頭作用,使計劃付諸實施。第二年就使林場轉虧為盈。

1978年3月20日,羅和亭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終年67歲。1979年,黨實事求是地為他的所謂“叛徒”問題平了反,恢復了名譽。

羅和亭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和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為出山革命文化增添了一抹靚麗的紅色。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出山鎮政府積極收集紅色革命人物資料,重溫革命歷史。下一步,出山鎮將繼續深度挖掘本地紅色革命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馮占華 李陽)

標簽: ?西平縣

   原標題:滾動:?西平縣出山鎮特輯:歷史文脈中的革命人物——羅和亭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