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撤!撤!8月首周IPO撤否率超40%

發布時間:2023-08-06 22:04:11
編輯:
來源:金融界
字體:

審核節奏放緩、IPO審核端口前移至受理環節、對IPO募集資金用途的審核趨嚴、傳統行業企業上市困難……針對上述說法,業內人士對此并未完全確認。


(資料圖)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7月共有22家擬IPO企業過會,而撤否企業有23家,撤否率陡然突破30%,創下今年2月份全面實施注冊制以來的最高值。而在申報IPO方面,滬深交易所罕見出現IPO單月“零申報”,僅有一家公司金苑種業在北交所申報IPO并被受理。

各種跡象表明,券商投行作為保薦機構落實“申報即擔責”的壓力越來越大,監管層對壓嚴壓實發行人的信息披露第一責任及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的監管力度也越來越有效。

8月首周撤否率超40%

雖然國楓律師事務所的IPO監管律師王巖表示,因為涉及到半年報的更新,7月歷來是每年的申報淡季,此外,7月底8月初還是審核的傳統休假期,但是也有資深投行人士表示,滬深交易所對撤否率的考核成為不少投行人士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對于申報越來越謹慎出手。

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2023年IPO終止企業145家(12家審核不通過終止,133家主動撤回),上市企業210家。按滬深交易所的口徑(撤否率=撤否數/(撤否數+上市數+排隊數)統計結果顯示,全面實施注冊制之后,3月、4月滬深兩市的撤否率均在18%左右,5月降至12.61%,但是進入6月審核趨緊,撤否率升至21.23%,7月更是創下年內新高34.45%。進入8月僅一周,撤否率直接躍升至43.33%。

(注:2月份實施全面注冊制,有16家在審IPO項目平移至交易所,算作撤回)

在審核節奏方面,數據顯示,今年7月共有25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核,遠低于6月的54家,與去年同期的47家相比,也下降了近一半。

根據統計,僅僅在2023年上半年共有207次上會,平均每周審核8家。而在去年同期年共250家企業上會,平均每周審9.6家。

IPO企業注冊的速度也在放緩。今年6月、7月均只有29家企業注冊生效,而今年3月至5月每月注冊生效數均在40家以上。

杜絕“帶病上市”

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針對上述現象,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巖表示,造成7月申報企業數量大幅降低的原因可能有幾方面,一是因為以年報、半年報進行IPO申報的企業較多,7月正處于空檔期,歷來申報企業數量就偏少;二是隨著注冊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監管部門和中介機構均對申報企業的經營數據和合規情況要求更為嚴格,嚴把風控關,杜絕企業帶“病”申報,一定程度增加了企業規范整改的時間;同時,部分企業在疫情后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業績等經營層面,希望以更佳的質地、更好的狀態迎接資本市場的審視。

此外,也有資深投行人士表示,滬深交易所對撤否率的考核成為不少投行人士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對于申報越來越謹慎出手。

另一位律所合伙人則表示,今年前7個月撤回的145家企業中,有133家是主動撤回。撤回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因為企業自身的盈利變化,已經不符合此前的申報時候的標準;另一方面監管及中介機構對于風險把控的要求進一步趨嚴,也導致部分企業因規范性問題而知難而退。

他認為除了企業自身盈利在近兩年發生變化、壓嚴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之外,監管正在全面評估全面注冊制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對一級私募股權市場的影響。“目前不少擬上市項目的估值已經掉到了C輪的估值,”一位資深創投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近期上交所和北交所先后下發上市審核動態,劍指再融資的合理性、醫療企業的推廣費以及證監會系統離職人員入股等多條敏感紅線。

無獨有偶,7月31日,深交所終止了對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審核。在最新的一輪問詢中,深交所不僅關注集采對這家公司營收、凈利潤的影響,也指出該公司推廣服務費在銷售費用中占比過高,部分推廣服務上的實繳資本為0,或注冊地為居民樓、村莊等問題。

8月1日,山東晶導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注冊階段被終止,引發行業震動。該公司在2020年7月就已經被證監會接受受理,證監會的兩輪問詢中,公司都務法就前證監系統人員李道遠持股的合理性和資金來源做出解釋,在等待了一年多之后,該公司撤回了材料。

上述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上交所剛通報了一起上市后發現實控人通過其他人代持股份的案例,因此近期也加大了對代持股方面的審查。

對于“帶病闖關”、“一查就撤”者,監管部門也沒有任其一撤了之,持續加大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記者此前梳理罰單發現,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對多起IPO項目中的違規行為采取監管措施,對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嚴監管。

為進一步督促保薦機構在IPO保薦業務中履職盡責,切實提升執業質量,把好市場“入口關”,滬深交易所7月21日發布《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力促投行提高保薦質量。

“《評價實施辦法》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對于優化資本市場功能、服務國家戰略具有積極且長遠的意義,將有效促進樹立‘重質量’‘立足長遠’的行業執業理念,重塑行業競爭格局。”某券商人士說。

券商投行業務或繼續承壓

2022年,超八成的券商投行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從2023年前6個月的數據來看,今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通過IPO、增發、再融資等方式累計融資6637億元,去年同期則融資7377.6億元,同比下降10%。

此外,今年7月,滬深京三大交易所資本市場IPO首發募資390.42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增加2%左右,環比下降17.81%。

IPO作為券商投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今年前7個月,共有210家公司完成首發募資,較去年同期的205家略有增加;累計募資金額2478.7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504.52億元略有減少。

從保薦機構來看,今年前7個月,絕大多數的券商完成的保薦項目均同比減少,中金公司、國金證券、廣發證券、開源證券較去年略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讓各位保薦人焦慮的撤否率在今年也不約而同地小幅增加。其中,招商證券、興業證券以及光大證券的撤否率較去年同期的個位數,躍升至20%以上。

根據深交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督促會員提升保薦業務執業質量的通知》顯示,保薦人人均保薦項目數居前二十,且項目撤否率達到30%以上且在40%以下的,深交所抽取一定數量的保薦人,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5%以上的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如果項目撤否率超過60%的,深交所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

此外,被證監會或者交易所實施行政處罰的,也會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不同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

根據深交所的監管安排,首次納入保薦業務執業質量檢查認定的計算范圍的時間區間為2023年2月17日-8月16日。是否會有新的一批券商進入現場督導的名單,很快將見真章。

標簽:

   原標題:撤!撤!撤!8月首周IPO撤否率超40%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