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兩次登上軍報頭版的“察打先鋒”,主角之路也歷經曲折

發布時間:2023-08-13 10:31:35
編輯:
來源:觀察者網
字體: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基】

去年10月7日,《解放軍報》在頭版報道了有著“察打先鋒”美譽的空軍航空兵某無人機團的事跡。時隔10個月后,以榮獲“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稱號的該部大隊長李陽的事跡為先導,《解放軍報》本周五再次在頭版報道了這支“大漠天鷹”的發展近況。


(資料圖)

對比這兩次報道的細節,品讀我軍無人機部隊的成長進步,不僅是近年來我軍新質戰斗力建設的縮影,更是著眼未來戰場的信心來源。

兩次報道均占據了頭版的重要地位

在去年10月的報道中,該部飛行員仍身著02式飛行服,其他畫面中07式空軍作訓服也隨處可見,僅有少數指戰員換裝了21式作訓服。當時全軍大多數部隊已經完成新軍服換裝,駐守大漠深處、仍身著老式軍服的他們,難免讓人生出幾分“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覺。

此次報道,不僅飛行員們都換上了21式飛行服,飛行服上代表機種的胸章也呈現出有趣的多樣化元素:有些飛行員仍佩戴著與有人機部隊相同的戰斗機、運輸/特種飛機機種章,但也出現了顯然是無人機部隊專用的徽章,無論是部隊章還是機種章,一支新機部隊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正在形成。

兩次報道的飛行服對比,下圖可見胸章上的無人機圖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這支部隊在報道中的名字由“空軍航空兵某團”變成了“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自2014年調往西北大漠深處之后,這支無人機部隊長期直屬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在全軍范圍內首個列裝攻擊-1、攻擊-2等型無人機,驗證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的訓法戰法。隨著空軍更多同類部隊的組建,這支部隊還逐漸承擔起了向兄弟部隊輸送人才的重任。

正如報道中該部飛行員張博所說:“人家向外輸送人才,都是一個一個的,就像一顆顆種子,播撒在新的沃土上,靜待發芽開花。而我們輸送人才,是一群一群的,就像一捆捆幼苗,栽下去就是一片樹林。”無須諱言,考慮到兄弟部隊的駐地條件普遍更為優越,作為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質戰斗力人才,在面對前往同類部隊大顯身手的機會時,他們選擇更有利于安家立業的環境也是人之常情。

“察打先鋒”從無人機操作員到鏈路規劃員、作訓參謀和一線保障人員的成體系人才輸送能力,難怪報道中直接以“空軍無人機人才儲備基地”稱之

“當然會因此遇到人才緊缺的時候,但想想他們正在另外的營盤,獨當一面、發光發熱,干著共同的事業,就感到很幸福?!痹搱F政治工作處主任看得很長遠,“我們一時的難,能換來兄弟單位的大發展,這對我軍整個無人機部隊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快’呢?”由于我軍飛行院校體系中尚未形成無人機人才培養的完整鏈路,某種意義上“察打先鋒”甚至還起到了“無人機高教團”的作用。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成熟,后續組建的其他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自身的人才培養也走上正軌。這種如同我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早期,從海軍航空兵資深三代機飛行員中“割韭菜”的現象,終于得到了緩解,報道中提及,“今年剛畢業的飛行員,有很多人主動申請到這個團服役?!?/p>

今天的“察打先鋒”,面臨著從更多肩負科研驗證、人才培養使命的“教導隊”,向著聚焦備戰打仗、更好執行戰備任務的“戰斗隊”的轉變。由此觀之,該部從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調出,進入西部戰區空軍戰斗序列,也標志著我軍察打一體無人機建設開始進入了均衡發展的新時期。

當然即使是在“教導隊”時期,這支部隊也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例如“察打先鋒”的兄弟部隊之一——全軍最早列裝殲-20的試訓基地某評估中心,在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時期,也承擔過相應的應急戰備任務

隨著全軍總體裝備水平的體系性提升,這些無人機發揮出的作用自然也越來越大。在“察打先鋒”的周邊,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部隊的尖刀力量,已經迎來從“殲-11B+殲轟-7A”向“殲-20+殲-16”的轉型升級,現在又將這支在訓法戰法探索上走在全軍前列的無人機部隊納入麾下,必然有著1+1>2的期待。而這種期待的形成,中間也經過了一段曲折。

在空中加油等手段的加持下,我軍有人機部隊單架次飛行時間正越來越長,但若論單架次平均飛行時間,各類長航時無人機仍舊當仁不讓。此次報道就明確提及,“趁著換班的間隙,記者堵住了團參謀長余瑞超。此時的他,已跟飛8個鐘頭?!睂τ诔L航時的無人機來說,8小時不過是人員的一個值班周期罷了,但對于任務部隊來說,能否充分利用好每一個8小時,向每一個起落要效益,則事關他們在戰場上的地位究竟是可有可無、還是舉足輕重。

方艙里的8小時雖然并不承受任何過載和湍流,但迎接一場場頭腦風暴也并不輕松

這十年來,從攻擊-1到攻擊-2,除了看得見的續航時間硬指標提升之外,任務使用率的提升,更是讓“察打先鋒”更加名副其實。正如報道中所說:“過去他們飛無人機,就像飛航模,經常覺得沒事可干?,F在,只要是飛行,腦子里必須始終裝著任務,眼睛里始終帶著敵情,偵察多少目標、帶回多少情報都有硬指標,總感到時間不夠用?!?/p>

作為一支組建時在全空軍范圍內調集人才,甚至包括“金頭盔”飛行員在內的精英團隊,“察打先鋒”顯然并不是那種長期默默無聞、不受上級重視的“小散遠”單位。但在上級領導單位真正全面認識到察打一體無人機的作用之前,組建之初的“察打先鋒”,更多是空軍在重大演習中用于向兄弟軍種,乃至在“和平使命”演習中向外軍展示“強敵有的本事我也有”的一件“寶貝”,平時難免會陷入“沒事兒可干”的尷尬。

“和平使命-2014”演習中,攻擊-1演示定點清除目標

在“沒事兒可干”時期,由于部隊對無人機的運用還處于積累經驗階段,獲取情報數量不多,上級也沒有對提交時限提出太高要求,因而任務結束后提交的“要報”,也往往是充滿了部隊傳統匯報風格的“洋洋灑灑幾頁紙”,正如筆者寫的稿子在讀者朋友們心目中的形象那般,“干貨”并不多。

意識的改變,并非一日之功。隨著空軍殲擊航空兵“三劍客”、以及特種機型的列裝成熟,歷次體系對抗中參演航空兵力量的突防打擊效能與日俱增。但由于人民空軍長期以奪取制空權為主要任務,對地打擊相關的戰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各類戰場偵察手段缺乏整合,特別是能夠在戰區長時間逗留、本應起到重要作用的偵察無人機獲取情報的效率不足。要想依托先進裝備、進一步縮短“偵、控、打、評”鏈路,仍然存在明顯瓶頸。

面對情報提交時限大幅壓縮的要求,終于不再只是被用作“獻寶”的“察打先鋒”責無旁貸。“要報”先是改為“簡報”,又進化為內容變成直觀表格的“快報”。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察打先鋒”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方面上級部門和兄弟部隊對他們的價值愈發看重,另一方面,作為一支以持續獲取情報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部隊,處理情報能力正在成為限制他們作為戰場主角的“瓶頸”。

盡管強敵無人機部隊也在面臨新的挑戰,但建立在遍布全球的站點和人員基礎上,其強大的情報獲取和處理能力仍然是其獨到的優勢,也是我們追趕的對象

隨著今年初該部提出“隨看隨報、動態更新”的新要求,意味著他們傳統上在任務結束后提交情報的做法——本質上和過去的有人偵察機部隊并無本質區別——終于要退居次要地位了。“原來是要報不要、簡報太簡,如今再看,快報還是不夠快”,在聯合作戰現實需求的強力推動下,我軍無人機部隊終于走出了區別于有人機部隊的重要一步。

對偵察情報的優先級判讀能力需求,使得無人機部隊在編制上也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變化。在報道中,不僅該團情報大隊干部多次接受采訪,報道還提及了該部的三本內部刊物《天鷹》、《天梯》和《天眼》,前兩本顯然對應該部飛行大隊和機務大隊,《天眼》很可能對應的就是情報大隊,由此可見其在“察打先鋒”中的重要地位。

這刊物的內容就別想著看了,要想看,去參軍

筆者這里還想多說幾句,盡管我軍無人機部隊脫胎于有人機部隊,但在發展中形成一些不同于有人機部隊的工作特點、乃至軍旅文化也十分正常。相比有人機部隊,無人機部隊具備更快實現飛行大隊、機務大隊和情報大隊之間的橫向聯合與技能交叉的條件,例如情報大隊的指戰員通過實際體驗飛行操縱,對無人機獲取情報的規律與特點就會有更直觀的了解;機務大隊的指戰員在參與情報回傳與判讀工作后,同樣會更直接地了解裝備的“脾氣”,乃至提出更好的裝備改進建議。

前文提及,現在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察打先鋒”隊伍。不同于傳統以身體素質優秀、經過層層選拔的飛行員為核心群體的有人機部隊,人員組成更為多樣的無人機部隊,形成的軍旅文化自然也會較為多樣化,報道中提了這么一句:“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經常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異國上空的硝煙和我軍無人機發展的未來。”

去年10月報道中的該部飛行員代表黃潤楷,此次報道提及他已擔任中隊長職務,帶頭組織戰友探討無人機技戰術、戰例和運用問題

雖然報道里“異國上空的硝煙”很可能就是俄烏沖突的“避嫌式表達”,但也沒必要認為“察打先鋒”們討論的話題只局限于俄烏這一畝三分地。近年來全球各個戰場上的無人機運用案例足夠豐富,早在2020年,北部戰區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就針對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納卡沖突期間的無人機使用,探討了重裝部隊面對無人機攻擊時的生存能力等課題。相信專精于此的“察打先鋒”在全球無人機作戰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必將會反饋到自身裝備與戰法的進步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了研究那些“他山之石”之外,“察打先鋒”也并非只是守在天高地闊的大漠深處。這里固然有凈空條件好、年可飛行時數多的優勢——這也是當初上級將該部安排在這里的重要原因,但也無法在周邊尋找到與其他重點安全方向相近的地形環境,不利于一旦有事需要增援時迅速適應戰場,因此轉場飛行、異地駐訓(包括海訓)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余參謀長提及的這種能力,在幾年前還并不容易

早期“察打先鋒”組織轉場訓練時,出于安全等原因的考慮,是將無人機拆散后與地面控制設備一起裝進多架大型運輸機,運到轉場地點后再進行組裝、測試,才能重新執行任務。盡管大型運輸機的飛行速度遠超攻擊-1/2這類無人機,但加上拆解、裝運、卸貨和再組裝調試的時間,這種轉場方式的全流程用時,仍超過了無人機自行空中轉場。另外,盡管我軍大型運輸機的數量與日俱增,但用于這類嚴重占用運載空間和時間,但實際載重并不大的任務,仍顯得有些不經濟。

在部隊制定并實現了對無人機的全程精準可控、異地起降順利銜接、突發情況及時處置等流程后,加上對地面控制設備的精簡優化,如今我軍察打一體無人機轉場時只需調配中型運輸機攜帶地面控制設備和相應人員“打前站”,接下來以大隊為單元,組織連續多架次無人機飛行轉場即可。

由于這類無人機航程很大,在國土范圍內轉場調動時,除非遇到極限情況(如從西北大漠轉場到南海島礁),否則幾乎不需要中途經停加油,這一點甚至優于我軍相當一部分戰術飛機

人民軍隊在強軍事業上的成就,其衡量標準永遠不只是換裝了多少先進裝備,也不只是對先進裝備的掌握程度。在形成新質戰斗力的同時,在內心深處賡續紅色基因,時刻不忘為誰而戰,是擔當強軍重任的重要基礎。對于建軍時間不長的“察打先鋒”來說,鑄魂育人這一課,則又因為其特殊的駐地位置,有了其特殊的風貌。

報道的結尾提到:“那晚,記者再次來到控制方艙采訪,正趕上一架無人機飛臨康西瓦烈士陵園。飛行員魏秋夜說,每次經過那里,他都會繞飛一圈?!薄斑@是我們無人機團官兵特殊的致敬方式,就是讓英雄和前輩們知道,護衛山河、后繼有人?!?/p>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后,我軍進一步加強了高原邊防一線的智能化、無人化管控手段,減少子弟兵不必要的犧牲;同時為了應對可能的局勢升級,我們的遠程精確打擊手段也正在插上快速反應的翅膀。本輪報道中,除了官宣無人機與殲-16為代表的有人機協同出動的畫面,還提及該部與某特戰旅開展聯合演練的細節,“無人機盤旋高空,將信息數據傳送到地面單兵數字終端,幫助‘敵后’滲透的特戰隊員規劃路線、實時警戒,并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分別與遠程火箭炮、特種部隊和殲-16配合的“察打先鋒”。隨著那些經典游戲中的畫面,正成為我軍演練中的現實場景,也為軍事斗爭準備再添一分底氣

無論稱之為艱苦還是純粹,大漠深處的環境,客觀上讓這支成軍十年的部隊鍛造出了獨特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但是,在全球多支軍隊都已在實戰中大量使用無人機、甚至使用的就是中國無人機的現實面前,“察打先鋒”們仍缺少真正實戰的檢驗。正如該部新任部隊長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在廣大官兵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打贏未來戰爭還有不小差距”。

距離建軍百年這一重要節點,還剩下不到四年。祝愿這支承載希望的“大漠天鷹”,在強軍道路上、在重大任務中繼續磨礪本領、再立新功!

標簽:

   原標題:一周軍評:兩次登上軍報頭版的“察打先鋒”,主角之路也歷經曲折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