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 戶籍制度歷史介紹

發布時間:2023-06-02 09:44:44
編輯:
來源:匯世網
字體:

中國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

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提出了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的因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推進同城戶籍準入年累計互認

探索在符合條件的大都市區或城市群實施同一城市戶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嘗試以常住戶口登記戶籍制度,引導人口有序落戶。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社會保障轉移接續。加快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構建全國統一、多層次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和交換系統,推進跨地區、跨層次、跨部門的業務合作。

二是提高人力資源服務質量

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簡化和優化人力資源服務許可流程,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事后監管。依托服務能力和水平較強的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社團等社會組織,建立專業性強、社會范圍廣、規范化程度高的社會鑒定機構,開展職稱社會鑒定。

哪些地方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

明確規定:除超大、特大城市外的城市試行。

也就是說北上廣深等城市,就不適合此種制度。

我國的超大、特大城市有哪些?看圖:

超大特大城市.jpg

嚴格來說沒有一線二線甚至十八線,所有的標準都是非官方的。對于城市,國家只劃分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

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有什么好處?看看下面的幾方面,我們就能知道相關變革意義了。

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戶籍制度,終于有了很大的改革。這是中國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值得慶祝。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戶籍制度不得不改革。事實上,近年來,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和民生需要,許多城市都出臺了各種定居政策。

戶籍制度歷史介紹

在60后、70后這一代,戶籍可以說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孩子的目標是努力學習,努力在城市定居,吃“商品糧”。

在我國早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戶口制度起到了修海的作用。它把農民困在了土地上,穩定地實行了“剪刀差”,完成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然而,改革開放后,中國推進市場經濟和城市化是大勢所趨。相反,戶口制度起到了阻礙作用。因為城市化需要大量涌入的人從事建設和消費,大量農民工得不到應有的待遇,怨聲載道。因為缺乏歸屬感,農民工掙的錢不太舍得花。

近年來,中國削弱了戶籍制度在布局的主導地位。如果你搜索“搶人之戰”,你會發現許多城市都在爭奪定居條件。

不是說這些城市慈悲為懷,而是戶籍能給人帶來的價值越來越低。如果不是超大城市戶口,不如農村戶口。

為什么不在超大城市試行?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個一個吃。既得利益。這是開玩笑嗎?

一方面,如果超大城市的開放是直接開放的,那么大家都會來北上廣深就醫,必然會對大城市的醫療體系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另一方面,尤其是北口帶來的教育、醫療、住房等紅利,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如果既得利益者不同意,改革的阻力就會增加。

對城市農民工有意義。例如,自貢公民去株洲工作,對他來說,方便的戶口登記有利于社會保障和其他福利的落實。

此外,都市區內的區際協調確實有助于變相統一和提高非中心城市的社會保障福利,如養老、醫療保險。

但如果說社保之外的東西,那真的什么都不是。比如受教育權取決于學區,有戶籍意義不大。

標簽: 中國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戶籍制

   原標題:中國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 戶籍制度歷史介紹

>更多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