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前線:生命至上成為引發觀眾共鳴的精神契合點

發布時間:2021-12-17 11:13:33
編輯:
來源:文匯報
字體:

近日,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以及騰訊視頻等網絡視聽平臺熱播的電視劇《埃博拉前線》引人關注,不僅開播三天后收視率就破2,而且接連收獲多方好評。該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奔赴疫區抗擊“埃博拉”病毒,最終成功遏制病毒、圓滿完成任務的故事。由于題材的特殊性、拍攝的復雜性等,其創作難度可想而知,但主創團隊在突破難點后令作品呈現出的一系列亮點值得稱道,也為主旋律作品的創作發展帶來啟悟。

通過題材拓新,為電視劇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破題

從某種角度而言,找準選題,是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先決條件。《埃博拉前線》在創意和題材上所展現出的時代擔當和突圍勇氣,就已然令作品成功了一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國家反復倡導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來尋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該劇通過聚焦我國援非抗擊“埃博拉”疫情這一典型事件并深挖其價值內涵,以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尊重藝術規律的創作態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生動詮釋,使其以真切可感的具象化方式呈現于熒屏。

在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全社會熱切呼喚深描抗疫過程、昭示抗疫精神、為人們增添信心和力量的文藝作品。從這一層面來看,《埃博拉前線》的出現恰逢其時。除了劇中所展現的在病毒來臨時的緊張氛圍、應急措施等和當下具有某些相似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醫護人員所彰顯出的大愛無疆、不怕犧牲、患難相依的精神品格,可以說,該劇的播出在時、度、效方面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藝作品只有緊扣時代脈搏、呼應時代召喚,才有可能答好時代之卷、引領時代風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電視劇創作者應更加自覺、更加自信地從新時代的成就與變革中汲取思想源泉、內生創作能量,承擔好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埃博拉前線》通過紀實性的藍本、藝術性的筆觸,致力于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以鮮明的時代標識在眾多作品中獨樹一幟,使得國內外觀眾對于日益走向世界中心舞臺的中國形象,有了更加直觀而又深刻的認知與理解。

通過故事表達,讓生命至上成為引發觀眾共鳴的精神契合點

“文以意為主,意尤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電視劇要想傳達好主題之“意”,需要寓教于事、寓教于情,讓觀眾在追劇的興趣和熱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故事講得好不好,不僅關系到一部劇的可看性,更關系到其精神主旨的傳達度。

《埃博拉前線》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其以生命至上的悲憫情懷找到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用大愛故事跨越國界地實現了觀眾的情感共振。劇中對醫護工作者職業精神的張揚,把人性真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非洲人民骨子里躍動著的生命能量與病毒襲來時的無能為力,充滿了悲劇意味的反差張力;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意,猶如一股股暖流淌進觀眾的內心深處。對于作品而言,正是由于創作者真的“把自己放進去了”,所以劇作因為有了生命態度而讓一些段落閃閃發光。

人物形象在故事結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塑造出典型人物,電視劇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作品中幾個主要角色被設計和演繹得各有人格魅力與性格特質,尤其是男主角鄭書鵬,在精神成長中凸顯出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據該劇總導演介紹,主創團隊提煉了近60年間眾多中國援非醫護人員的真實故事,然后凝聚在主要角色身上。因而,《埃博拉前線》看似僅著力塑造了鄭書鵬、馮剛、謝云虎、羅啟晗、何東等幾位援非醫生形象,實則是整個中國援非醫生群體的生動縮影。他們身上濃厚的生命意識,成了全球觀眾心理需求和審美口味的“最大公約數”。

為了豐富敘事線索、增強戲劇黏性,劇作在情節編織方面加入了華裔記者何歡深入西非暗訪鉆石走私這條故事線,從而連帶起了當地武裝分子統治區的敘事場域,這不僅使整個故事的講述更加具有了開合尺度與視覺沖擊力,而且通過環境烘托的手法,讓戰亂時局的危險境地更加反襯出主要角色的大情大義。《埃博拉前線》中塑造的中國醫療隊人物群像,接地氣、有生氣,令整個故事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有了鮮活靈動的氣質。

通過品質打磨,為主旋律創作的國際化視野提供有益啟示

中國電視劇的對外傳播,要訣在于“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國際表達”的命門,又在于敘事方式、表現視野、視聽語言等方面,凡此種種,大約都離不開以一個“真”字做前提。只有真正尊重了觀眾的認知能力、智商水平和審美品位,才能讓作品在傳播中行之久遠。

據報道,《埃博拉前線》歷時三年籌備,主創人員深入西非多個國家實地實景采風,采訪了事件當事人及各類相關人員近百人,采風行程達兩萬多公里,查閱參考各類資料近千萬字。這種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保證了作品最基本的真實質感。

為了提升在細節方面的還原度,主創團隊一方面并未刻意迎合觀眾的慣性想象,在服裝造型上統一使用“N95口罩+護目鏡”的全副武裝,因為在埃博拉暴發初期,醫療隊員受制于當地條件、風俗文化和對病毒的了解,只能戴著醫用口罩;另一方面,為了拍好病毒研究等內容,嚴格按照1∶1比例搭建移動P3實驗室、P4生物安全實驗室等,還專門請相關專家核對醫學實驗流程、專業物品、專業名詞等。文藝創作就是這樣艱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創造性勞動;也正是如此的精耕細作,才讓作品有可能贏得跨越國界的口碑與感動。

除此之外,《埃博拉前線》對于西非獨特風土人情的描摹,也成為劇作的一大視覺亮點。很多時候,作品運用靜觀式的鏡頭語言展呈著非洲特有的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荒漠與草原相間的地理風貌、原生態的木屋、網狀隔離架,以及時而熱情奔放、時而詩意溫情的場景氛圍,都讓觀眾頗具帶入感地接近和體驗著真實的西非。不論是鄭書鵬在大海邊的燈塔前回憶起與“老蓋”的手足情意,還是何歡給當地孩子們買新衣服、安慰當地人的情緒,都令觀眾在濃郁的異域風情中感知著那份動容于心的真誠與美好。整體而言,該劇即便在某些人物性格的多維深掘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但瑕不掩瑜地為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副主任)

   原標題:埃博拉前線:生命至上成為引發觀眾共鳴的精神契合點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