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續優化養老助老服務 為老服務設施“出圈”獲贊

發布時間:2021-10-21 10:45:48
編輯:
來源:文匯報
字體:

上海的老年食堂也“出圈”了。最近,擁有千萬級粉絲的社交媒體博主實地“打卡”滬上某社區老年食堂,引得網友紛紛點贊。

為老、助老、養老的服務舉措,緣何引得年輕人“叫好”?這背后折射出的,是超大城市服務老年群體從思維到手勢的轉變——更注重以老人視角、老人體驗出發,在實踐中反復琢磨細節、統籌資源,更精準更精細,也更智慧更多元,牢牢“兜”住老人日常所需的基礎上,精準回應老年群體的訴求,更“破圈”產出“寶藏級”的好產品、好口碑。

今年以來,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助推全市層面的為老服務資源提質增效。從內嵌在里弄深處的互聯網醫院,到“一鍵呼叫”的各類高頻生活事項,新形態、新模式迸發,服務響應速度變快,可選清單變長……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群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資源深嵌,“螺螄殼”里造出“新網紅”

對選擇“原居安老”的老人而言,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就是一個對接需求與資源的樞紐。

為提升家門口為老服務資源“神經末梢”的服務能級,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今年正式啟動“微日托”項目。腿腳不便的高齡老人就近就便在家門口接受日間照護。在服務清單遴選中,各站點紛紛定制各自特色,譬如,陜北樂齡家園在搜集老人建議基礎上,為其精準配送“手機課”。不少老人上完課仍意猶未盡,為此站點還專門加出了長達半小時的“補充課時”。

樞紐,意味著鏈接更多的煙火日常。閔行區古美路街道以“嵌入式布局,開放式運營”為路徑,全力打造“15分鐘老年宜居生活圈”。實踐中,該街道以“融”為手段,將服務政策、機構資源、企業服務深度融合。衛生健康、民政、社會餐飲……不同領域的力量碰撞出種種“化學反應”,產出了更多能“黏”住老人的綜合服務站點。

精準精細,“經驗值”化作服務標準

在上海,多年為老服務探索積淀下的“經驗值”,正化為一項項可復制推廣的科學指標、一個個關乎老人生活感知的具象數字,養老服務由此實現“可感可知”。

全市層面,為確保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各類標準平臺不斷涌現。

寶山區率先創新實施“銀齡居家寶”項目。試點中,一份囊括了緊急呼叫、家電維修等52項生活服務的清單輸送至70歲以上老人家中。老人一次次點單,后臺系統實時記錄,助力精準精細配給服務資源,也為提升服務質量而設立標準。針對養老護理員的線上簽到簽退和服務定位,搭配線下第三方高頻次回訪,讓服務質量監管也有了得力“抓手”。

在徐匯區,民政、衛生健康等部門聯合,共同加強對28家醫養結合機構的質量提升和服務監測。

位于聞喜路上的彭三社區長者食堂,運營方結合服務實踐打磨出一套科學的《社區食堂服務標準體系》,涵納90條細分標準。該項目成了上海首個社區為老助餐服務領域的標準化試點,此前順利通過驗收。“天氣涼了,東北大米冷得快,咬上去容易硬”,針對老年居民反映的情況,最近食堂廚師董鈞棠還在摸索升級版,將米飯配比再調整得“適口”些。

智慧醫養,在養老院享受三甲醫院資源

為老服務一鍵通、互聯網醫院……在上海,還有一些數字養老模式正從“試水”走向“復制推廣”,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作為全市唯一試點區,松江區正開展試點“互聯網醫院+養老院”建設。在松江區社會福利院,臥床老人可“足不出房”完成基礎醫療服務。其依托的正是上海試點推進的互聯網醫院進養老院項目。該機構不僅嫁接了診療、配藥這些“基礎服務”,甚至還拓寬了查房、教學等全新應用場景。由此,形成全流程線上醫療服務,讓老人在養老院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資源。

居家適老化改造也加速推進。部分主打“小切口”應用場景的數字設備收獲了不少擁躉。

在徐匯區,著力打造家門口的康復服務平臺,運用中西醫適宜康復治療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康復服務。全市層面,首批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被列入今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截至9月底,首批41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已率先建成。

   原標題:上海持續優化養老助老服務 為老服務設施“出圈”獲贊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