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人頭頂傳菜亮祖傳絕招 四川高人頭頂傳菜已經歷經10代傳承(2)
“上菜了,”一聲有力的號子響過先灘鎮鄉宴的現場,循聲望去,一名腳穿草鞋、頭裹白色頭巾的男子已登場。他脫手頂著一張2米長、20厘米寬的特制托盤,10碗熱菜整齊地擺放在托盤里。托盤像粘在了他頭頂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靈巧穿梭,硬是沒灑一滴滾熱的菜湯出來,轉瞬這10碗熱菜就穩穩當當地送到了席間。

網絡配圖
裹頭巾是增加打盆者頭部的穩定。
“這就是我們獨有的絕活——打盆。穿草鞋是防滑防摔,裹頭巾是增加穩定,即便是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大冬天我們也要穿起。”陳長發說。
這天的鄉宴上,18道菜都是陳長發老人打盆送到餐桌旁,整個傳菜過程不到20分鐘。每逢過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都很忙,鄉里鄉親要擺宴席的都想請他來秀一把。
據合江縣文化局考證,打盆起源于清代中期,當時古鎮上辦宴席,客人多菜品也多,上菜的人自然就得動作快。可老街狹長且窄,上菜的人多了,行走起來不方便,于是想出了打盆這一上菜方法。
一雙草鞋,一塊白棉布,一條特制托盤是打盆者的標配:草鞋能使打盆者更快的行走而防止滑倒;白棉布包在頭上也是為了更加穩定托盤;特制托盤長約兩米,寬約二十厘米,為了防止溢出的湯水灑濺出來,邊上還鑲有約兩厘米深的木擋條。

網絡配圖
托盤像粘在了陳長發頭頂一般,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靈巧穿梭,硬是沒灑一滴菜湯出來。
打盆的整個過程需要考驗傳菜者身體協調能力、體力、專注力,三力缺一不可。這門技藝歷經10代傳承至今,先灘鎮也只有陳長發和楊光祥師徒二人了。今年66歲的陳長發,從27歲就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我出師后一直沒中斷打盆,平均每年要頂上萬個碗,38年來打盆從未失手從頭上掉下菜來。每個土碗有一斤重,這些年我頂菜也頂了快幾百噸了。”陳長發打趣的說他都快練成鐵頭功了。 全景財經網微信號:石化寶
【想獲取財富的秘密,關注微信號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了解跟更多投資理財方法】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