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娶媳婦的三座大山:彩禮 樓房 轎車

發布時間:2017-03-03 15:13:11
作者:李浩然 編輯:網絡
來源:華訊財經-市場聚焦
字體:

  結婚,結的是錢,這種現象在當下的中國農村十分普遍。

  如今,天價彩禮是無數農村單身適齡男青年的噩夢,也是農村老一輩們沉重的負擔,成為橫在農村人財富夢想道路上的一道屏障。窮其半生積蓄,甚至湊不夠一份結婚彩禮,這是很多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

  禮金超10萬樓房和轎車漸成標配

  十萬元禮金,縣城一套房子,十萬元的小轎車,另外還有一些首飾,家住陜西農村的馮安(化名)向融360《維度》介紹女兒去年結婚時的彩禮。聽說今年的禮金已經不止十萬了,馮安補充說道。

  回憶起三十年前自己結婚時候的彩禮,馮安一臉羞澀的說道:那時候就幾床新被,還有幾件新家具,時代不一樣嘍。

  彩禮這一自古以來的習俗深深扎根于廣大農村,目前全國很多農村地區的彩禮高得離譜,甚至遠遠超過了當地農民可以承受的范圍。

  據融360《維度》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在中國農村地區,彩禮金額(不含房、車)在10萬元以上的比例超過了1/4,甚至個別地區(1.59%)的彩禮金額達到了20萬元以上。

  除了明確以金錢衡量的彩禮之外,樓房和汽車逐漸成為農村娶媳婦的標配。融360《維度》從河北、安徽、黑龍江等多個農村地區了解到,很多地方在結婚時樓房是標配,即便不能馬上進城去生活,至少要在縣城里有一套房子。有超過六成的農村受訪者表示在當地結婚必須有房子,另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房子和車都是必須的。

  在東北農村,天價彩禮現象最為嚴重。

  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的東北農村居民表示當地彩禮在10萬~20萬元之間,這一比例居全國之首,并且房子成為當地結婚的必需品。與高昂彩禮相比,東北農村地區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融360《維度》走訪黑龍江省某貧困縣時發現,當地的結婚彩禮已經高達20余萬元,這其中不包含房子、首飾、家電等,這些全部加起來至少要40萬元。并且,趁結婚進城的現象在當地十分常見,甚至出現了縣城里的新樓盤被鄉村居民集中購買的情況。

  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民工從此就能住上自己在城里蓋的房子……

  當彩禮成為無數農村家庭最大一筆開支,并且遠遠超出家庭負擔的時候,想必再倔強的莊稼漢,也不得不低頭彎腰吧。農村的落后和貧窮,不再只是衣食住行,農村人的低調務實、淳樸節儉,被彩禮壓的結結實實。

  貸款湊彩禮生兒子被迫送人

  農村這些年,由窮變富,茅草屋換成了磚瓦房,泥濘的道路變成了柏油路,不可謂變化不大,但這些卻掩蓋不了沉重的彩禮負擔給普通家庭所帶來的釜底抽薪般的打擊,甚至有些家庭因此而返貧。

  幸福的煩惱,用這句話形容農民老萬再合適不過。春節剛過,一輩子以土地為生的他卻不能再像往年那樣在家等著開春農忙,今年,他要帶著老伴兒去城里打工。

  老萬的兒子在兩年前結婚,由于彩禮不夠,經親戚擔保,老萬向銀行借了10萬元貸款。但后來沒能及時還清貸款,去年年底老萬不得不賣了家里的老宅和土地。

  一輩子沒出去打過工,這回咱也要做一回農民工嘍,兒子結了婚就搬到縣城去了,指望不上……老萬無奈的向融360《維度》說道。

  在農村,娶個媳婦所需要支出的成本很可能把男方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農民靠天吃飯,并不是每個家庭每年都會風調雨順,可兒子的媳婦終究還是要娶的,單靠砸鍋賣鐵終究賣不上幾個錢,如果家底不夠殷實,那么想結婚就必須負債。

  接受調查的農村居民中,超過六成人表示娶媳婦要借債是當地的普遍現象。多數人倍感無奈,但也有人對此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35歲的田長貴(化名)家住東北某農村,一家人靠幾十畝土地為生,年收入不足5萬,家中的大兒子7歲,小兒子4歲,夫妻卻一心想著要個閨女。前年年底,夫妻二人生下第三胎,但不成想又是兒子,這讓田長貴一家舉足無措。

  田長貴向融360《維度》表示:養得起是養得起,但將來娶媳婦難,現在就要二十多萬,以后會更多。 在小兒子剛滿周歲之后,田長貴將他過繼給了無兒無女的姐姐。

  生了兒子就自帶虧欠,這似乎是對重男輕女思想的懲戒。

  農村的年輕一代,因為結婚而實現轉變,他們完成了父輩財富的提前繼承,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從此衣食無憂。老一輩,卻由于彩禮經受了蛻變,他們或返貧,或放棄賴以生存的土地,甚至是不惜透支僅有的一點金融杠桿,而中年負債,無疑給他們將來的養老埋下了深深的危機。

  靠女兒彩禮給兒子娶媳婦

  一般來說,女方在結婚之前,之所以要向男方索要彩禮,一方面是想考察男方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想為以后的生活獲取一定的物質保障。但是近年來,在很多農村地區,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索取的天價彩禮,并沒有交給新婚夫婦支配,成為女兒日后生活的保障,而是全部被女方父母所支配。

  接受融360《維度》調查的農村居民中,有兩成表示彩禮要全部歸女方父母所有。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父母或是迫于無奈,他們有兒有女,如果不打女兒彩禮錢的主意,那么將來兒子結婚時如何能付得起彩禮錢?如此反復,便形成了農村特有的一條規律:娶媳婦最怕女方家里有弟弟。

  彩霞(化名)生活在蘇北地區一個相對貧困的農村,結婚后她一連生了三個女兒,直到第四胎才拼上了兒子,盡管家里只有丈夫一個人有經濟收入,生活比較困難,但她毫不擔心自己兒子將來的彩禮錢。

  我女兒結婚的時候,男方必須有房有車,彩禮也不能少,三個女兒各收一點禮金,也夠兒子將來娶媳婦的了彩霞說。

  由于特有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幾乎沒有秘密可言,誰家的女兒出嫁要了多少彩禮,人盡皆知。所以越往后,只可能越來越多,絕不會越來越少,因為這關乎到農村人秉性中自帶的面子問題。

  近年來,農村地區攀比之風盛行,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農村彩禮存在攀比情況,家庭年收入越低的地區,攀比現象越嚴重。在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地區,接近80%的受訪者表示當地存在彩禮攀比現象,而在家庭年收入30萬以上的地區,這一比例僅為40%。

  一家女百家求,農村的男女比例失衡也是天價彩禮頻現的隱形推手。家住安徽農村的劉女士向融360《維度》表示:我們村里去年一整年都沒有一個女孩出嫁,現在村里根本找不到適齡的未婚女孩,倒是有一些男孩到了該結婚的年齡。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別比則高達206:100,全國處于適婚年齡段的70、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問題,且年齡越大失衡越嚴重。

  據了解,盡管醫院早就禁止非醫學原因的胎兒性別鑒定,但是在大部分縣城及農村地區的醫院,仍然可以很輕易地鑒定胎兒性別,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非常普遍,很多農村婦女為了生兒子,查到懷的是女兒之后就選擇引產。

  上世紀末期,一些地方一胎女孩可以生二胎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男女比例的失衡,加之近年來農村適齡女性不斷向城市流動并最終定居,造就了農村地區男多女少的尷尬局面。

  根深蒂固女性捍衛彩禮觀念

  一輩人的辛苦積攢,只為成就婚姻。一方面是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并不足以支撐結婚彩禮的節節攀升,無數農村家庭正深陷無法逃脫又無法解決的彩禮困局當中。

  據融360《維度》調查顯示,盡管81.75%的農村居民認為目前彩禮過高,但卻只有33.33%農村居民認為應當取消彩禮。由于彩禮由男方承擔,因此不同性別在這個問題上也呈現出不同的看法,男性認為應當取消彩禮的比例遠高于女性,為38.30%,而女性認為應取消彩禮的比例僅為18.75%。

  不過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大部分都認為彩禮金額應當下調。個別地方政府曾經明確發文規定,把彩禮金額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然而效果微乎其微,農村的人際關系相對復雜,要使彩禮回歸理性,困難重重。

  十幾年前,高彥(化名)是村里的種地大戶,上百畝水稻,每年有接近十萬元的收入,但在兩年前,農民出身的高彥卻到縣城做起小生意了。土地給兩個兒子了,結婚的時候,被當做彩禮要去的,你有什么,人家就會要什么,高彥向融360《維度》說道。

  這種看似荒唐的財富轉移規則,在中國農村正在大范圍上演,并且還將繼續長期維持下去。禮金、樓房、車子這三座大山,即便勉強翻過,許多人或許又將返貧。


【關注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僅需8元即可參與,快來試試吧】

  原標題:農村娶媳婦的三座大山:彩禮 樓房 轎車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娛樂 | 微盤 | 熱點 | 社會 | 房產 | 國內 | 國際 | 投資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財經 | 知識 | | 財經新聞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P2P網貸 | 銀行 | 投資 | | 房產新聞 | 房價走勢 | 政策法規 | 樓市行情 | | 健康資訊 | 養生指南 | 美容整形 | 健身減肥 | 兩性健康 | | 教育動態 | 政策法規 | 留學移民 | 考試資訊 | | 法律知識 | 汽車知識 | 投資知識 | 醫學知識 | 財務知識 | 股票知識 | 生活小常識 | | 娛樂新聞 | 明星 | 電影 | 電視劇 | 搞笑 | | 創業新聞 | 風投動向 | 創業項目 | 人物故事 | 創業指南 | | 體壇頭條 | 體育明星 | 足球 | 籃球 | | 手游 | 網游 | 頁游 | 單機 | | 景點 | 攻略 | 旅游 | 美食 | | 科技資訊 | 數碼前沿 | 互聯網 | 業界動態 | | 新車 | 導購 | 評測 | 保養 | | 明星娛樂 | 社會萬象 | 搞笑圖片 | 圖說世界 | |
關于我們| 廣告合作| 聯系我們| 鏈接交換| 法律聲明| 手機版
項城網 www.bennys.cn -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法律聲明。
項城網(www.bennys.cn) 版權所有 網站統計
鄂ICP備14010903號-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