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海康威視、玲瓏輪胎、埃斯頓被機構扎堆買爆
圖1: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凈增持標的超過20家的大類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與三季度期間機構資金的高度認可不同的是,電子股近期的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走出了一波較為明顯的回撤行情:8月13日~9月22日,申萬電子板塊整體下跌了9.28%,排在了全部大類行業漲幅榜的倒數第二位。
圖2:大智慧電子指數走勢圖
雖然近期的市場表現不好,但電子板塊整體基本面還是不錯的。今年上半年,行業整體實現營業總收入1.44萬億元,32.82%的行業同比增速排在了28個大類行業的第九位;整體凈利潤998.99億元,93.22%的同比增速排在全行業的第七位。若細分至子行業基本面表現,則可發現光學光電子、半導體的成長性明顯更強,中期凈利潤分別實現了442.93%和155.27%的同比增長。整體上,電子板塊今年上半年優異的成長性顯然與物聯網、5G、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等市場滲透的進一步加速密不可分的。
表2:電子板塊各子行業的中期業績增長情況
中信證券分析認為,半導體領域受益供需緊張導致的缺貨漲價,相關公司上半年業績大幅增長,消費電子因二季度首季等銷量低迷影響,相關公司業績階段性承壓,但預計下半年也有望回升。投資上可以關注景氣度持續及自下而上有成長邏輯的細分領域龍頭。比如可以關注AloT時代新技術布局下的半導體國產機會;蘋果鏈拉貨帶來的消費電器確定性和其他電子零組件板塊安防、被動元器件、面板、PCB等具備的中長期布局價值。
海康威視被機構資金凈買入近12億元
在具體個股上,二季度期間被馮柳和張坤同時看好且大規模重倉的安防龍頭海康威視,三季度期間繼續獲得機構資金的青睞。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司區間發生過52筆大宗交易,其中有33筆為機構專用席位接盤。雖然賣出的29筆交易也來自機構席位,但整體上看,機構在三季度仍凈買入了11.71億元。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邊是機構資金凈買入,而另一邊則是在7月底至9月初股價的持續下跌,直至9月6日才開始震蕩回升。
對于海康威視的近期的回撤,申萬宏源分析師施鑫展認為,主要是受市場風格和交易因素的影響。《紅周刊》對全部42只茅指數標的公司進行統計,發現春節后至今,只有8家公司股價累計實現上漲,而海康威視也整體回撤了15.48%,股價漲跌表現在茅指數公司中排名第15位。
從基本面來看,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視EBG業務表觀收入同比增長22%,考慮到去年技術中含有紅外設備銷售的一次性影響,排除后EBG實際增速約為30%~40%。施鑫展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基數回歸正常后,EBG業務仍將保持在25%以上。”此外,海康威視今年上半年機器人業務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125%,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也進一步驗證了AI賦能應用的高景氣度。與此同時,公司智能家居業務收入18.7億元,其他創新業務收入24.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也分別實現了58.7%和215%的增速,創新業務已經成為了海康威視重要的增長引擎。
雖然目前市場中不乏觀點開始擔心海康威視下半年會因宏觀壓力而增速放緩,但實際上公司過去幾年經歷政府去杠桿、中美貿易摩擦、實體清單、疫情等外部因素考驗后,增長仍保持穩健。施鑫展表示,“海康威視今年下半年仍將逐步驗證AI賦能業務的更高成長。”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
無相關信息
- 買買買!海康威視、玲瓏輪胎、埃斯頓被機構
- 快手概念板塊漲幅達2% 因賽集團報21.66元
- 美國科技龍頭多數走強 奈飛漲3.06%
- 治亂需用重典 證券市場“最重量刑”來了
- 港股連創新低遭遇“滑鐵盧” 最大跌幅達34
- 長盛基金:“隱形新能源牛基”和“先進制造
- 機構追捧強勢股 太陽能(000591)因漲停上榜
- 廣宇發展(000537)轉投新能源 可扭轉頹勢?
- 以斷更來對抗資本?李子柒悄悄對決微念
- 四川:到“十四五”末期 物流要邁入“10萬
- 滬指頑強翻紅 兩市成交連續44個交易日上萬億
- 當代審美融通傳統文化 詩意與舞樂交相呼應
- 滬上高校:將紅色文化和奮斗精神注入學子的
- 罕見病并不罕見 一系列政策出臺為患者“減
- 上海:未來三年推動全市70%規模以上企業數
- 第四屆進博會:將實施“五位一體”安全健康
- 文化評論:風清氣正,驅邪扶正,清污去垢
- 西寧外貿:強化短板弱項 駛入轉型升級“快
- 亞美亞:打通貿易鏈路 做高水平進口貿易商
- 無紙化申報退稅快 湖南稅務為自貿建設貢獻
- 湖南自貿試驗區:逾10項全國首創成就“湖南
- 中秋小長假 惠豐餃子樓、惠豐門丁肉餅外賣
- 突出“標桿”引領 北京“兩區”建設再踏新
- 江蘇:做好RCEP區域合作的頂層設計
- “金九銀十” 山西、河南等多地積極籌備“
- 市場穩步復蘇 疫情下餐飲企業也要“七十二
- 層次更高 遼洽會升級“請進來”提速
- “吃”功不可沒 深圳夜間消費火力全開
- 點贊!山西靜樂縣藜麥新品種實現增產66.7%
- 青龍山地瓜:打造“奈曼甘薯”產業 助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