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了這么多次 銀行賣這種理財產品有錯嗎?

發布時間:2017-02-28 11:52:13
作者:于飛星 編輯:網絡
來源:rong360
字體:

  銀行又被罵了,原因是拿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來忽悠投資者。比如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是18%,但實際到期收益率確實0。這種情況很常見,此類產品就是所謂的“結構性理財產品”。

  今天全景財經理財分析師就和大家來說說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是與非,銀行的對與錯。

  什么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的一種,通常掛鉤股指、股票、黃金、外匯等資產標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比如0-8%,0.5%-10%,區間很大,最低收益率很低,最高收益率很高,但是最終的到期收益率到底是多少,這就要看情況了,也就是看掛鉤的這些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

  最好的情況下,你能拿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最壞的情況就是一點收益都沒有,如果產品是非保本的,還可能損失部分本金。從過往經驗來看,本金不會全部虧完,但虧10%-20%的例子還是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這款結構性產品掛鉤的是黃金,并不是說黃金價格漲了,理財產品的收益就會高,因為產品有可能是逆向對賭,金價跌了你才有可能拿到高收益。此外,有些情況下漲得多或跌得多都拿不到高收益,因為它設定的是金價在一個小范圍內浮動才能有高收益。

  總之,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規定非常復雜,想要拿到高收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全景財經曾經做過一次調查,數據顯示,去除掉不披露到期收益的理財產品,約七成結構性產品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但是你很難拿到。

  那大家如何辨別這類產品呢?很簡單,如果你看到一款理財產品的名稱中帶有“結構”、“掛鉤”、“股票”、“黃金”、“匯率”等字眼,或是預期最高收益率遠超于正常水平,比如8%、10%以上,那這類產品十有八九就是結構性產品。

  銀行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有錯嗎?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類消息,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或是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等等,這里經常指的就是結構性理財產品,于是很多人會罵銀行,說銀行欺騙顧客,拿這種高收益理財產品去騙人。

  但實際上,銀行真的騙你了嗎?

  有投資者向全景財經理財分析師反映,他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從來沒推薦過結構性理財產品。

  一般推薦的都是常見的封閉式預期收益類且風險等級在二級以內的理財產品,最近預期收益率在4%-4.5%之間。如果你問銀行理財經理,這4%的收益率能不能拿到,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銀行以前發行的這類產品最后都能拿到預期收益率。

  如果你看到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比較高,比如5%,那么理財經理會告訴你,這款產品的風險是三級,5%的收益率有可能拿到,但也有可能拿不到。如果是結構性理財產品,銀行也會告訴你這款產品不一定能拿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一、銀行不會主動推薦你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

  二、如果你主動詢問此類產品,銀行會告訴你可能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

  也就是說,你去銀行網點購買理財產品的話,一般不會出現誤買結構性產品的情況。所以,這里并不存在銀行欺騙客戶的做法。

  但是,如果你是在網上購買的理財產品,那可就說不準了,可能你在網上看到一款理財產品,看到它的收益率很高,于是手一抖就買了,結果發現這是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拿到手的收益率很低。

  這種情況下你不能全怪銀行,也要怪你自己沒仔細看清產品的說明。誰說銀行理財就一定包賺不賠?誰說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就是實際收益率?

  銀行自己也覺得挺冤的,產品的說明書上我都標清楚了,收益率是一個區間,實際收益率可能會很低,但是客戶不看不聽我有什么辦法?媒體還整體說我欺騙客戶,又不是我主動讓客戶去買的,如果明確規定這種產品不能賣我就不賣了。

  投資者該怎么買銀行理財?

  不管銀行該不該發售結構性理財產品,銀行的做法確實沒有觸犯法律法規,但是有些投資者確實有可能在沒搞清楚的情況下購買了這類產品。對于投資者來說,要提高警惕性,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書,如果看不懂,就仔細詢問理財經理,理財經理有時候會誤導你,但是很少會欺騙你。

  此外,大家也不要被一些媒體的主觀言論給嚇到了,很多媒體對銀行理財也不是很理解,經常拿“預期最高收益率”來說事。實際上,銀行理財還是挺安全的,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只是少數。

  如果你想買到一款靠譜的銀行理財產品,全景財經理財分析師建議你購買這樣的產品:

  1、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

  2、風險等級為一級或二級,一般一級是保本產品,二級是比較安全的非保本產品;

  3、盡量不買風險等級在三級以上的理財產品;

  4、遠離結構性理財產品;

  5、遠離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等產品。

  最后再提一下凈值類理財產品,這類產品與基金類似,收益率是變動的,期限是不固定的,可以隨時支取,如果持有時間比較短(如一年以內),則要收取手續費,費率一般不高,持有時間較長的話再贖回就有可能免除手續費。目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行凈值類產品較多,風險并不是很大,但是很多投資者認為收益不是固定的就不愿意買,但其實風險并不是很大。如果你對流動性的要求較高,那么可以考慮凈值類產品。

  如何快速成為理財達人?可以到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回復“7天”查看。

 

【關注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僅需8元即可參與,快來試試吧】

  原標題:被罵了這么多次 銀行賣這種理財產品有錯嗎?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娛樂 | 微盤 | 熱點 | 社會 | 房產 | 國內 | 國際 | 投資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財經 | 知識 | | 財經新聞 | 理財 | 股票 | 原油 | P2P網貸 | 銀行 | 投資 | | 房產新聞 | 房價走勢 | 政策法規 | 樓市行情 | | 健康資訊 | 養生指南 | 美容整形 | 健身減肥 | 兩性健康 | | 教育動態 | 政策法規 | 留學移民 | 考試資訊 | | 法律知識 | 汽車知識 | 投資知識 | 醫學知識 | 財務知識 | 股票知識 | 生活小常識 | | 娛樂新聞 | 明星 | 電影 | 電視劇 | 搞笑 | | 創業新聞 | 風投動向 | 創業項目 | 人物故事 | 創業指南 | | 體壇頭條 | 體育明星 | 足球 | 籃球 | | 手游 | 網游 | 頁游 | 單機 | | 景點 | 攻略 | 旅游 | 美食 | | 科技資訊 | 數碼前沿 | 互聯網 | 業界動態 | | 新車 | 導購 | 評測 | 保養 | | 明星娛樂 | 社會萬象 | 搞笑圖片 | 圖說世界 | |
關于我們| 廣告合作| 聯系我們| 鏈接交換| 法律聲明| 手機版
項城網 www.bennys.cn -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法律聲明。
項城網(www.bennys.cn) 版權所有 網站統計
鄂ICP備14010903號-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