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P2P平臺嘆銀行管錢門檻高 存管體驗遭吐槽
從“促進”到“警惕”,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第4次提及互聯網金融,將互聯網金融與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并列,要求對累積風險高度警惕。
近段時間互聯網金融相關監管政策頻密出臺,互聯網金融再一次成為全國兩會話題,對此有人看空有人看多,而對于從業者而言,多是認為借助互聯網金融發展普惠性金融的方向不變。至于目前累積的風險點,部分平臺認為風險點關鍵在于平臺風控,今年監管風向不變。
最大的風險點是風控
“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連續四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正是說明互聯網金融經歷這幾年的野蠻生長,其本身也是在逐步成熟和壯大。同時這個行業正在被政府認可和重視。政府相關政策出臺對行業逐步引導和規范,行業劣幣將漸漸被清退”。快來貸CEO席勇輝表示。
至于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風險點”,網投網CEO汪瑤認為,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風險點在于從業人員缺乏對基本金融規律的敬畏之心,其實說到底是認知上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網貸行業,其從業者大多數來自民間金融或者互聯網領域。一方面,民間金融雖然歷史悠久,但長久以來基本都是依靠自我約束,極少“暴露在陽光下”,缺乏對政策、法律監管的必要認知;另一方面,來自互聯網領域的從業人員則容易片面追求規模和速度,但很難兼顧到風險控制。
“目前互聯網金融最大的風險點依然是傳統金融所面臨的違約風險,并且比傳統金融的風險有所放大”。團貸網新聞中心李先全介紹,因為新興群體較傳統金融機構更沒有風險承受能力,同時,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群體恰恰是傳統金融機構不愿意服務的群體,本身償債能力更差。因此,行業的風控至為重要。
“行業最大風險仍然是產品,一個行業的興起必定會有蛀蟲,真正想在互聯網金融行業長遠發展的企業一定要嚴于律己,把好產品的合規、風控模型、風險處置、信息安全四條線”。融裕貸CEO葛紹春表示。
資金存管業務 銀行態度曖昧
2017年被互聯網金融認為是“合規元年”,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至今,監管部門先后出臺相關監管政策,近段時間出爐的包括《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廣東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實施細則》意見稿等,可見監管趨于嚴格。面對頻密出臺的政策,部分平臺坦言迷茫,因為整改的方向是確定了,但是更加細化的操作仍然缺位。
2月23日頒布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當天占領新聞頭條,因為資金安全一直是外界對網絡借貸平臺的擔憂,盡管市場上已經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對接銀行,從溝通開始就頗費周折,而且實際操作體驗并不理想。
據第三方機構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7日,已有民生銀行、江西銀行、徽商銀行、恒豐銀行和華興銀行等38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共有261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存管協議(含已完成資金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平臺),約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10.93%。
而東莞本土方面,根據東莞互聯網金融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協會15家平臺中,8家平臺與銀行簽訂合作協議,部分已經進行對接,其中華興銀行4家,廈門銀行1家,上海浦東發展銀行1家,平安銀行1家,徽商銀行1家,還有7家平臺仍在選擇合作銀行中。
其中團貸網的步伐最快,已與廈門銀行簽訂存管協議,并于3月10-12日進行銀行存管系統的對接上線。
李先全介紹,“方案出臺后,無論是城商行,還是審慎的大行,對接網貸平臺資金存管的積極性也有了提升。業內消息稱,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對接了一家平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對接的門檻并沒有放寬,大部分小平臺依然面臨“存管難”。
而南都記者從銀行從業人員了解到,東莞大部分國有大行是二級分行,因此對于資金存管業務并沒有權限,現在做的更多是內部技術檢測準備,而本土銀行如東莞銀行、東莞農商行則覺得不好開展,暫時也尚未有業務開展。
網貸平臺希望提升體驗感
“現在還是存管政策消化期,先合規進行備案,再進行資金存管”。東莞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楊希介紹,目前對接的主要還是城商行,因為城商行與國有大行相對比,處于弱勢,需要積極拓寬業務渠道增強競爭力,另外部分銀行和平臺一般對外宣稱處于“測試階段”,如此一旦平臺出現違規,銀行以此減少責任承擔。
銀行與平臺的系統對接,首先是平臺的合規。汪瑤就表示,技術開發前,銀行方面對平臺進行了調試,如果漏洞太多,在技術對接前就需要先“查漏補缺”,也有可能銀行方面覺得平臺問題太多了,他們也會有選擇性的不合作。
因此,運營合規的平臺,其優勢會在這一輪的監管中凸顯出來,現在看來毋庸置疑。
另外,從已經對接的平臺反饋來看,部分銀行的業務體驗感包括注冊、資金到賬等也亟待提升。“融裕貸早在去年就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與幾個銀行積極對接了,和其中一家銀行已經完成了初步的溝通,銀行方也在積極準備合作的手續事宜;眾多銀行新增存管業務在我看來還是得技術實力提上來,畢竟做好業務對接和用戶體驗都要靠雙方的努力”。葛紹春坦言。
部分平臺已經與銀行簽訂合作協議,但是最終因為體驗感差而放棄,只能暫時使用第三方支付通道,在《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給出的截止日期前繼續挑選合作銀行。
廣東金融工作辦公室2月發布的重磅文件《廣東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實施細則》,要求平臺需于2017年4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從3月8日開始計算,尚未53天留給平臺進行整改,而部分東莞平臺表示正有序開展,但是無論大小調整,對平臺運營和用戶的體驗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說上了銀行存管之后,投資體驗可能稍顯繁瑣,如何未雨綢繆,需要平臺提前預判,在問題暴露之前作出調整,相當考驗平臺的運營能力。
新聞背景
互聯網金融4次“露臉”
2013年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互聯網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2015年再度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2016年互聯網金融在政府工作報告第三次露面,提出“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這一年,互聯網金融相關的規則開始陸續發布,包括《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
時間來到2017年,互聯網金融第四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其中將互聯網金融與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并列。也因此,市場開始緊密關注高層態度,輿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定調當年工作,對行業的監管必將加強,洗牌加速。
投資P2P,安全最重要!可以到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回復“評級”查看最新網貸評級報告。
【關注微信公眾號:石化寶(bweipan)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僅需8元即可參與,快來試試吧】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