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漲幅全球第7,為何股民卻無感?
關鍵數字1:臺股漲幅全球第7
臺股登上9千點歷史高檔區已長達半年,明年破萬有望,今年漲幅12.26%,在全球排行第7、亞洲排行第3。
臺股大漲,股民卻無感?原來一個股市兩個世界,今年臺股由外資大買大型權值股,令臺股一柱擎天,但佔臺股八成以上的中小型股卻不為所動。
關鍵數字2:外資坐大,佔臺股成交金額比重3成
從2009年到2016年臺股投資人成交金額結構來看,外資節節升高,從16.3%增長到30.6%,幾乎成長了一倍;散戶卻不斷降低,從72%下滑到51.9%。
臺股為何讓大戶出走?2013年是臺股重要分野。該年度主政者決定開徵證所稅,接著扣二代健保補充費,兩稅合一股利扣抵減半、綜所稅最高級距至45%,連開四槍后,大戶、中實戶與散戶相繼離場。
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證實,大戶現不到五百戶,與開徵前比較,六成大戶跑光了。且「每季大戶人數及金額減少愈來愈劇烈。」整體進出股市的投資人,只剩下開戶的四分之一 。
當外資大買權值股,拉高臺股至9千點的歷史高檔區,內資居高思危不敢進場,于是內資不進,散戶不見,形成今年臺股的低量惡性循環。
關鍵數字3:臺積電持股近8成是外資
2016年7月,臺積電發出1556億元現金股息給所有股東,外資無聲無息領走1230億元,如同中了樂透,因為外資持有臺積電高達79%。
除了臺積電之外,今年外資也從鴻海拿走309億元股息、從中華電信拿走105億元股息,從前十大外資股利所得排名來看,外資一共領走2200億元,是臺股資本市場最大贏家。
關鍵數字4:臺股「四低」現況顯老態
臺股低量、低周轉率、低本益比、低股價凈值比的「四低」常態,被認為是未老先衰,而外資持股比重過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成熟法人市場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在市值、周轉率的特色會是市值大、周轉率低、成交值低,原因是他們市場胃納大,法人成交比重高,市場不易受到散戶追高殺低的短線進出影響而暴漲暴跌。臺灣的狀況則是:
-
低量:「市值」的定義是每股市價乘以發行總股數,代表一個股市的量體大小。今年美國達19兆美元居冠,倫敦、香港、日本有3~5兆美元,韓國也有1.3兆,臺灣僅8千億美元,屬淺碟型的新興市場規模。
-
低周轉率:「周轉率」指股票交易量除以股票發行總數,代表一個股市的交易熱絡程度。在市場成熟的美國周轉率是72%,臺灣則是51.9%,對照過去周轉率曾達300%,臺股資金流動性差,不如一般新興市場活絡。
-
低本益比:「本益比」指的是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EPS),通常作為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本益比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相對較低價格購入股票。截至9月份資料,臺灣本益比只有17.3,和新興市場深圳的41.3有所差距,甚至比成熟市場紐約的19.8還低。
-
低股價凈值比:「股價凈值比」是股價除以每股凈值,越高代表股價越貴,越低代表股價越便宜。當股價凈值比小于1時,通常代表股價低于公司價值,股價可能被低估。從12月的數據來看,紐約股價凈值比2.91、上海1.72,臺灣1.62最低。
臺股歲末體檢,下一個萬點行情真的能重返榮耀嗎?當臺股外資集中化,淪為外資代工市場,臺灣如何創造內外雙贏?更多精采分析請見天下雜誌第613期!
(本文整理:實習記者田孟心,編輯賴品潔、王思澄審稿)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