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興東北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2)
作為資源型省份,東北三省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船舶、石化等曾經大幅拉動GDP增長的行業,都被列入產能過剩行業。比如東北特鋼,其資產負債率高達85%。有市場人士分析說,東北特鋼背后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關系,是畸形的。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東北地區至今市場化程度不夠,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根據全國工商聯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東北三省總共7家。其中,遼寧5家,吉林和黑龍江各1家。而2015年全國500強民企中東北三省加起來是10家。其中,遼寧6家,黑龍江3家,吉林1家。近三年主要省份企業分布變化不大,江浙地區為500強集中區域。
這組數字背后折射的深層原因恐怕更令人對東北經濟擔憂:不相信民營經濟的力量,不相信市場的力量,不相信中小微企業的力量。
資源枯竭令東北經濟問題雪上加霜
東北是我國資源型地區,很多城市是資源型城市,城市的興衰與資源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如大慶、本溪、盤錦、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鐵法、阜新、撫順等。因此,東北經濟衰落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莫過于原材料的衰竭,比如油氣、煤炭、鐵礦石等不可再生資源,這會導致依托于這些資源的城市經濟迅速敗落。
在東北人看來,東北的農、林、礦、工這四大資源已經差不多枯竭了。當原始森林一片片消失,當煤礦開采的深度越來越深,東北人意識到,再多的資源也有枯竭的一天。長白山可用的的森林被采伐一空,因為重采輕育,原始森林已經逐漸被次生林取代;雙鴨山等煤礦面臨大量關井的問題;阜新曾有亞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礦,如今資源枯竭的跡象越發嚴重,職工再就業困難;大慶油田的產量曾連年穩定在5000萬噸以上,油都是自噴,如今采一噸油多半都是水;等等。而且,粗放式的工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十分嚴峻。
資源的枯竭給資源型城市的未來蒙上了陰影。預見到這個潛在的危機,當地很多通過高考離開的年輕人選擇不再回來。東北資源型城市的前景堪憂,這也必將直接影響到東北經濟的振興。
東北經濟振興陷入一輪輪怪圈
不能否認,東北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東北亞國際大開發”一直無法進行,無疑影響了東北經濟的發展。
要想富,先鋪路。改善路網狀況,擴大高鐵規模是實現一個地區的區域整合和區域均衡最直接的手段。可是,目前東北很多交通依舊僅限于通往某資源產地,供資源運輸。
事實上,東北經濟問題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致。很多問題其實早就存在,只不過恰好在此時集中爆發而已。
在政績考核“唯GDP論”的時代,一些地方在衡量官員政績問題上簡單化,把GDP增長率視為選撥官員的第一指標或最重要指標。彼時,東北經濟表面上一直排名全國中上游。可是,新一屆中央政府要求統計局“擠水分”,東北各大城市GDP開始被剝去泳衣,GDP數據直線下滑。
東北振興的成果固然不容忽視。但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東北經濟繁榮的表象與地產業的非理性繁榮密不可分。在高投資、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大興土木帶來的只是表面繁榮,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則被掩蓋在高增長的表象之下。
另外,據社科院統計,在東北開辦企業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國最繁瑣和漫長的。常聽到南方投資者臨走時恨恨甩過來的評價:“這破地方,經濟落后帶來思想落后,思想落后帶來經濟落后,真是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計劃經濟體制思維,不形成健康良性的的創業氛圍,不解決沒關系辦不了事的思想觀念,不解決人才回鄉的安置問題,東北振興只能陷入一輪輪怪圈,不過是“紙上談兵”。、
原標題:如何振興東北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