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興東北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
這幾天一個1.6萬億振興東北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作為老牌的工業區,東北經濟為什么會下滑至此,東北經濟全面衰落是什么原因?總體來看,東北三省經濟面臨著體制機制僵化、思想思維落后、經濟結構失衡、資源嚴重枯竭等共性問題。
關注微信號:bweipan 手機也能炒白銀原油,快來試試吧
體制問題是東北經濟困難的根本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因其良好的工業基礎得到了中央計劃經濟的傾斜。可以說,東北是計劃經濟體制建立最早、影響最深的地區。這種好日子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
由于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產業結構不斷失衡,東北地區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也開始凸顯——許多企業生產的傳統產品因競爭力低下而漸被淘汰出局,東北工業經濟效益普遍下滑。而隨后大力推進的國有企業改革,讓本來就已萎靡不振的東北經濟雪上加霜。相關數據顯示,東北地區近800萬工人因此下崗失業。
談到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東北人習慣將其歸結于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東北地區對全國的貢獻最大,可積累卻最少,包袱也最重。理由是,首先,在相同條件下,給南方減免稅負的政策,而東北卻沒有;其次,在給南方減免稅負政策的同時,東北國有企業的各項稅負不但有增無減,而且還要不斷將物資低價供給南方。以沈陽冶煉廠為例:該廠自解放以來,上交國家的利潤可以再建17個相同規模的冶煉廠,其生產的產品低價調撥給了南方地區,自己的生存能力——工人的工資、企業的積累、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幾乎為零。
有專家指出,市場經濟要求一個與經濟保持距離的政府。東北經濟的問題,關鍵是國有經濟占比過高。這不僅直接影響經濟績效,更不利于市場化的進行。因此,東北經濟問題,不是靠上多少基建項目或者給多少資金扶持就能徹底解決的。其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而體制的癥結是國企問題。
計劃經濟思維制約東北經濟轉型與發展
由于歷史的原因,東北地區建國伊始的國企數量、質量以及國家重視程度,全國其他大多數地方均不能同日而語。不過,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養成了東北從上到下習慣吃大鍋飯和官僚主義風氣的思想作風。其辦事效率低下、不遵守法律、任人唯親、喜鉆空子的現象隨處可見。
在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下,東北地區工業的產權制度和產業結構,一直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并沒有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后,以廣東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外資和民營企業迅速崛起。而東北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大國企制度,雖歷經多輪改革的沖擊,至今仍不思進取。這些企業以大慶油田、一汽、鞍鋼等為代表,對員工的生老病死全面負責。如大慶油田,前不久試圖在職工子女接班考試上做一些改革,馬上就招致反對。
國企的低效和高虧損率并不鮮見,但在東北地區尤其嚴重。這類企業被稱為“僵尸企業”。它們沒有經營盈利能力,只留下人員和債務包袱,每年就是依靠地方政府或大型國企撥款存活。據遼寧省國資委的一份資料顯示,目前僅遼寧省這類企業就有830家,涉及職工16.5萬人,而其拖欠各類債務的具體數額則難以統計。比如,作為中石油最大煉化基地的遼寧,近十年來幾乎就沒盈利過。撫順石化更是歷年的虧損冠軍,僅2011~2013年就虧掉187億元,不可謂不觸目驚心。
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拖拽東北經濟后腿
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受限于傳統工業結構,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一說到東北企業,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大慶油田、遼河油田、鞍山鋼鐵、長春一汽,很少有人能想到東北有什么優秀的民營企業。論國有經濟占比,截至2015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別在30%、40%、50%以上,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原標題:如何振興東北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