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包”頻現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走向常態化需時日

發布時間:2021-09-27 11:00:29
編輯:
來源:城市金融報
字體:

日前,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市場“大包”接連出現,平安銀行價值11.5億元個貸不良資產包9月23日公開競價,建設銀行3期合計1.43億元的個貸不良資產包于日前成功轉讓。

“超級大包”再次出現

據悉,建設銀行8月25日在銀登中心掛出三個不良資產包,分別為北京地區包、大灣區包以及綜合區包,本息合計1.4億元。

9月8日至9月10日,上述三個包先后在市場順利轉讓。其中,北京地區包以本金5.2折成交,由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競得,刷新個貸批量轉讓試點以來最高紀錄;大灣區包以本金4.2折成交;綜合區包則以本金的4.4折成交。

此次轉讓十分火爆,報價輪數最多達44輪,引發市場關注。第一是此次成交價格不低,都在半價左右;第二是實現跨區域轉讓。

建行資產保全部稱,此次推出的個貸資產包實現綜合回收率43.96%,創同業個貸批量轉讓試點工作以來的歷史新高。通過上規模資產包的推出,積累了信用類貸款數字化模型估值的經驗,探索了批量化盡調、交割、在線營銷推介等工作流程。

除建設銀行外,平安銀行日前在銀登中心發布的《關于2021年第3期個人經營類信用不良貸款轉讓公告》顯示,于9月23日對平安銀行深圳分行等7家分行所持有的681戶個人經營類信用不良貸款進行公開競價,債權金額約11.5億元,起始價為1930萬元。

公告稱,債權資產標的共計681戶6731筆債權,少量債務人已表示可盡快結清欠款本金。項目亮點包括:第一是案件均已進入司法執行程序;第二是部分債權有查封債務人名下財產;三是部分債務人有定期還款計劃。

此前,平安銀行已成功轉讓2期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債權金額分別為1773.45萬元、5967.98萬元。可以看出,平安銀行掛出的個貸不良資產包債權金額逐漸提升。

定價和回收處置仍待解

在銀行業有萬億元不良待處置的背景下,今年3月個貸批量轉讓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3月初,平安銀行和工商銀行的首批6單業務落地,與市場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當時市場人士多解讀為跑通業務流程,積累經驗。銀行方為了促成業務的順利落地,實行“小包探路”策略,向市場推出的是相對容易追償的資產包。

由于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市場處在試點階段,定價波動較大,差異明顯,低的能低至一折,高的可高達五折,特別是首批的溢價成交在業內頗有爭議。

一家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AMC)人士表示,有些公司可能經過測試估值認為還有一定利潤空間,但也有些公司可能只是為了博個名聲。“不良資產公司雖然經驗不少,但對個人不良資產的清收和處置經驗也是欠缺的,個人不良資產債權戶數多,逐戶去清收和處置,成本高、效率低,相當有難度。”該人士稱。

所有問題歸結起來,核心就是估值定價問題,也尤為困難。據了解,目前戶數少的資產包還可以采取傳統單戶估值,而戶數較多的批量轉讓,采取抽樣估值,而一套成熟的估值體系是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來支持的。

走向常態化尚需時日

試點工作開展半年以來,截至目前,已有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試點銀行落地相關業務。同時,也有多個獲準試點機構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根據銀登中心9月22日披露的統計顯示,已有338家銀行及其分行、105家全國性AMC公司及其地方分公司、39家地方分公司以及3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銀登中心開立賬戶。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個人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由試水進入常態化階段。

“從體量上講,雖然現在資產包稍微規模大了一些,但相對整個銀行體系,或者即便與試點銀行的不良資產規模相比,占比恐怕還是很低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如果進入常態化階段,至少市場要有交易的廣度和深度,包括信息、估值體系、中介服務等都要完善,同時試點機構范圍也要進一步的擴展至更多行業,才可能說得上常態化。

從目前市場參與情況來看,獲準參與試點工作的銀行和AMC公司,目前并非全部參與。“一個市場的培育,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尤其這個過程當中還涉及基礎設施的建設。”曾剛表示。 (魏倩)

   原標題:“超級大包”頻現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走向常態化需時日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