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稀客彩鷸消失中 鳥人呼吁救救生態
鳥人曾義和30多年來走訪臺灣各地、也到過非洲等地拍鳥,但讓他百拍不厭,不斷地投入時間和金錢拍攝的就是桃園海邊的二級保育鳥類-彩鷸!他說,30年前拍攝彩鷸時,幾乎只要有水有草的濕地,就可看到牠們的影蹤,但近年來因人為開發,濕地不斷消失,彩鷸數量逐年銳減中,就像當地以前常見的環頸雉,現在只有個位數,若主管單位一再漠視,彩鷸可能步入環頸雉的后塵了。
畢業于師大生物系的曾義和,曾是國中生物,因為借調參加農政單位的鄉野調查工作接觸鳥類,從此愛上鳥類攝影;退休后,就在桃園從事鳥類生態攝影工作,從海邊拍到山上,幾乎拍遍300多種臺灣的鳥類,精彩的作品不斷登上當時的《大地》和《小牛頓》等雜誌,在國內鳥類生態攝影佔有一席之地。
30多年來,曾義和從傳統相機拍到數位相機,不斷地在國內外拍鳥,曾義和認為非洲的鳥最好拍,但讓他百拍不厭的就屬桃園海邊的彩鷸了!他說,彩鷸是相當特別的鳥,羽色鮮豔的母鳥在產卵后把孵蛋和育雛的重任交給公鳥,而公鳥一身黃褐色在濕地裏如稻草、枯草,形成相當好的保護色,讓牠能隱身遁地,躲避貓、狗天敵的襲擾,撫育下一代。
曾義和說,即使自己是生物系出身,包括彩鷸的生長過程等很多鳥類的知識,卻是在拍鳥過程中不斷地由照片和影片來發現牠們如何獵食、如何撫育下一代,這是在書本裏看不到的東西吔!他說,二、三十年前在桃園海邊的大園區拍彩鷸時,只要在每年三至九月的繁殖季節開車到當地有水有草的濕地,打開車窗伸出鏡頭,耐心等個十幾分鐘,就不難發現牠們從草叢裏面探頭探腦的影蹤,他還一度把當地封為「彩鷸的故鄉」呢!曾義和指出,桃園海邊是南來北往候鳥重要的棲地之一,可是這十幾二十年來隨著工業區和道路的開發,砍伐大量的防風林地、道路把濕地一分為二,甚至整個填土后興設農舍,鳥類棲息環境日漸萎縮,也影響鳥類的生存。
曾義和表示,如今彩鷸的命運就與同列為二級保育鳥類的環頸雉一樣,他說,根據當地民眾指出,在桃園海邊的防風林裏以前曾經有過大量環頸雉的族群,如今能見到一、二只就不錯了,而就他拍鳥的經驗,這幾年來,彩鷸在當地的數量已經減少很多了,再過幾年,原本普遍可以看到的鳥,可能就像環頸雉一樣稀有了。
(突發中心張沛森/桃園報導)

彩鷸母鳥理毛。
曾義和提供

曾義和。
張沛森攝

彩鷸公鳥育雛。
曾義和提供

彩鷸公鳥展翅。
曾義和提供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