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雙城三帶四區” 滄州推介投資環境

發布時間:2021-09-24 09:34:46
編輯: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體:

近日,河北省滄州市首屆“滄州情·家鄉行”企業家中秋聯誼會暨滄州投資環境推介會舉行,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廣東、陜西、湖南、安徽等地河北商會、滄州商會,滄州市江蘇、浙江、湖北等異地商會130名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暢敘合作情誼,共謀發展大計。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思想為引領,圍繞加快構建“一港雙城三帶四區”發展格局,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滄州市經濟總量持續位居河北省第3位,位列中國百強城市榜第64位。

文化、魅力滄州

悠悠大運河,載歷千年,文化滄州書寫人文融合新詩篇。作為“滄海之州”,滄州自古就與水結下不解之緣,京杭大運河與渤海灣交相輝映,孕育了渾然一體的河海文化,造就出滄州人厚道俠義的精神品格、海納百川的包容襟懷與堅韌不拔的豁達氣概。如今的滄州,人文融合譜新篇,城市面貌換新顏,隨著南川樓、朗吟樓容顏初顯、滄州雄獅征戰中超聯賽,這些富有時代氣息的嶄新元素也不斷詮釋著這座城市的激情與活力。

浩浩渤海灣,向海圖強,魅力滄州描繪綠色發展新畫卷。曾經的滄州因海而得名,今天的滄州向海而興。乘高鐵到北京51分鐘、到天津22分鐘,開車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個小時車程,滄州正加速構建“東出西聯、南北貫通”大交通體系。今天的黃驊港正不斷加強與天津港、上海港、寧波港等港口的共建共享,已躍居全國十大港口行列,是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和冀中南以及雄安新區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口。全市土地資源豐富,渤海新區就有220萬畝未利用土地和55萬畝建設用地,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黃金寶地”。

活力、開放滄州

隆隆機器聲,百業競進,活力滄州奏響轉型升級新樂章。著眼建設“渤海地區重要現代化工業城市”,滄州正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擘畫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滄州”的宏偉藍圖。圍繞協同發展,滄州著力抓好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服裝服飾、生物醫藥等重點協同產業。累計引進京津合作項目1800多個。圍繞港口經濟,滄州著力抓好臨港產業聚集、港口提檔轉型、渤海新城現代化建設。原油、LNG、集裝箱等37個碼頭泊位加快推進,中鐵裝備、魯北支線等7條鐵路專用線加快建設。圍繞產業提升,滄州著力抓好“4+5+3”主導產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等全鏈條體系建設。做大做強汽車制造、綠色化工、管道裝備、服裝服飾四大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先進再制造、智能裝備、激光產業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應用三大現代服務業,推動“4+5+3”產業裂變成長、倍增突破。

累累碩果結,熱火朝天,開放滄州培厚投資興業新熱土。在立足新階段、落實新理念、構建新格局的新征程上,滄州堅持以改革破題開路、以開放激發活力。全力創建高水平合作平臺,加快全國首個專門面向中東歐國家設立的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力行簡政放權,打造投資洼地,大力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一網辦、移動辦”,推行“極簡極速”審批,打造“滄州速度”。不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營造公平競爭市場格局。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健全“企業家直通車”制度,主動服務、靠前對接,推進行業商會協會建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培育一批有影響的民企航母,讓民營企業家真正成為滄州發展的生力軍。

發揮民企作用建設美麗滄州

“無論我們創業開始的地方在哪里,在滄州,我們都感受到了這里良好的營商環境,市委、市政府和各主管部門在證照審批、政策扶持、企業融資等方方面面都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騰達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九如表示,將把自身產業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發掘優質商機,在創新中謀求更大發展,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加強浙江、滄州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作用,在參與經濟強市、美麗滄州建設,實現京津冀大融合、大發展中貢獻更多的浙商力量。

“我們在外地的企業人士也時刻關注這條母親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參加大運河發展論壇的天津市滄州商會會長何慶振感慨地說,《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的頒布,讓我們決心同市委、市政府一道,緊緊抓住這樣難得的歷史機遇,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以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契機,為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打造宣傳滄州新形象作出努力。

   原標題:“一港雙城三帶四區” 滄州推介投資環境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最近更新
www.bennys.cn 中國項目城網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Copyright© 2014-2017 中國項目城網(www.benny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2020036824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62 66 29@qq.com